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点点头,不着痕迹的岔开话题:“先生昨夜看的那个适合合葬的山谷在什么地方?”
道衍不动声色看他一眼,再回头看了看营帐,朱高炽此刻在里面正睡得酣畅。
“从这里出去,直走,行不到二里,转左,过一条山涧,再行五里,穿过一片松针林,便会看到一道自然山石形成的偌大,那便是谷口了。”
朱棣将道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再次开口时已经又换回了之前的话题:“先生说的北平西北方向有遒劲龙气,可知具体在什么地方?”
“应是在昌平境内燕山之麓,具体在什么地方,只有去了才会知道。”道衍将双手拢到宽大的袖子里保暖,然后转过头看着朱棣,“皇上在北平选了陵址,又在北平兴建紫禁城,下一步有何打算?宣告迁都?”
朱棣深深吐出口气,看呼出的白气在凛冽的空气中消散而去,才缓缓摇头:“不急,等北平皇城修建到一定时候再说吧。目前最要紧的还是安南的事,朕这次回去便要用兵安南了。先生觉得派谁前去镇守比较好?”
道衍仰头大笑两声,捋着自己的花白胡须扬声道:“皇上这话可把老衲给难住了。皇上南征北战,用兵如神,怕是早有了计较,又何必多此一问呢?”
“一个人的脑袋总比不过两个人的,朕做的决定也并非完全正确。”
道衍点点头:“帝王能做到皇上这样的,古往今来,的确没有几个。”
“先生谬赞。”
“那么用兵安南之事,自然是谁想去就派谁去。”
道衍说完,与朱棣相视一笑,又将话题扯了回来:“皇上准备何时迁都?”
朱棣说道:“朕倒是想越快越好。先生知道,如今北元分裂出来的鞑靼和瓦刺两大部落一直不安份,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野心勃勃,朕处于应天,鞭长莫及。唯有迁都北平,亲守国门,稳固北方防御,我大明才能安居乐业,永享太平。但朕头疼的是,要让那群墨守成规的书呆子同意迁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朱棣说到这里,道衍不禁皱起眉头。朱棣见状,忙加了一句:“不过先生放心,迁都的事,不管他们同意还是反对,朕都是必须得做的。所以修建北平皇城的事,还请先生多费心了。”
道衍扭头看向他,深深叹了口气:“皇上放心,老衲自当尽力而为。时辰还早,皇上再进帐休息会儿吧。等明日雪融了,咱们再拔营回北平,皇上意下如何?”
“朕听先生的。”
道衍一听这话,顿时呵呵笑了起来,又是一贯老顽童的模样,眨眨眼睛道:“那我去炫儿的帐里睡会儿,皇上要有什么事儿可别找我。人老了,睡过去就不容易醒。”
话音落下的同时,还毫不避讳的伸着懒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待朱棣回过神来要应他的话时,人已经走出去十米开外。
朱棣看着他晃晃悠悠的背影,摇头笑笑,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转身快步走回营帐,将还在睡梦中的朱高炽从床上拎了起来,在朱高炽极度不满的咕哝中,抓了床边的衣物就往他身上套:“炽儿,醒醒,跟父皇去个地方。”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这文的确快完结了,我也承认有太多永乐年间的大事都没写到,后面会简单的做个交代,本文到底来说还是感情类的小说,不完全是历史,所以离离觉得主要还是写老四和炽儿的感情为主。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感情已经非常稳固了,再写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离离虽然不舍,但还是准备结尾了。呵呵。我的妈妈昨天刚做完手术,最近都是银行医院两头跑,有点精力憔悴,所以更新较慢。各位多体谅。对不起。离离鞠躬……

第一百零五章、树缠藤绕

靖难成功之后,这还是朱高炽首次回北平。行到丽正门下,仰头看去,当午的日头正好升至城门之颠,刺目的光线兜头洒下。眯了眼,那光线透过睫毛,折射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来,晃晕了朱高炽的眼。
恍惚之间,耳边传来阵阵厮杀擂鼓之声。他看到数年前的自己,身穿战甲立于城门之上,俯瞰着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涌向丽正门。
杀声震天,战鼓齐鸣。
冬日的烈风如同恶魔的咆哮,撕裂燕军飘扬的旗帜,化为利剑,刺向朝廷军的胸膛。
一万守城兵士,抵挡朝廷五十万精良大军。就算是现在回头想想,朱高炽依然会觉得胆战心惊。那是场所有人都觉得必败无疑的战斗,可朱棣选择了相信他,相信他可以等到他的回援。
朱高炽不敢想,如果那一次,他没有守住北平,所有关于靖难的历史是不是都会被自己改写?
朱棣说,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他真的不想做皇帝。
可他想说,既定的历史,就算重来千百次,也逃不过那宿命。
只因为他说:“炽儿,答应父王,无论多么艰难,都要替父王守住北平。”所以他拼了命也要保住北平,就算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会站在城门之上,死守着等到朱棣回来。
因为这个信念,他做到了。李景隆的三十万朝廷军被他死死的挡在了门外,朱棣也得到了足够的时间从大宁带了宁王的兵马回援,为他的帝王之路迈开极其重要的一步。
城门打开的沉重闷响拉回了朱高炽的思绪,回过神,朱棣正策马从自己身边走过,朝城门走去。
他完美的侧脸和俊朗的身姿在北方初冬的暖阳之下成为了朱高炽眼中最美的风景。
道衍乘坐的马车缓缓进入城门,朱高炽才抖动缰绳跟上朱棣的步伐。
马车轱辘轧过石板道路,发出吱嘎的声响。和煦的阳光洒落下来,无端的让人昏昏欲睡。
马车停下的时候,他看到从里面匆匆忙忙跑出来一大群下人,围在马车前面,神色惊惶。
帘子被撩开的同时,他竟然看到朱棣从马车里面出来,怀里抱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那少年脸色苍白,呼吸羸弱,额头挂满了因疼痛而溢出的冷汗。
他听到朱棣对着下人们大吼着找大夫,然后看到他抱着那少年匆匆跨入王府大门。他还听到朱棣因为焦急而加快的心跳,听到下人们凌乱的步伐,听到徐仪华洪亮的嗓门儿在吼“朱棣,炽儿要有个三长两短,老娘跟你没完!”……
朱高炽甩甩头,再看向大门之时,刚才从里面跑出来的下们正如同多年前一样围着道衍乘坐的那辆马车。小心翼翼将门帘撩起,扶着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道衍走下马车。
朱高炽回过头,朱棣正好从马上下来,走到自己跟前,朝他伸出手,说了句:“下来。”
朱高炽伸出手,撑到朱棣掌中,臂膀使力,左腿横跨,轻而易举跳落到地面之上。
朱棣放开他的手,敲敲他的脑门儿:“这一路回来我都看你神情恍惚,想什么呢?”
朱高炽摇头道:“没有,我只是突然想到多年前我刚到明朝之时,跟你回王府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场景。”
朱棣闻言哈哈大笑起来:“那时候哪是这个场景?你可是受了重伤被父皇从马车里抱下来的。当初你要是能骑着高头大马跟父皇一起凯旋,我哪会被你母后骂得那么惨。”
想到徐仪华的大嗓门儿,朱高炽也忍不住笑起来:“真不知道五叔那么温和的人怎么受得了她那嗓门儿。”
“习惯就好。”朱棣挑挑眉,颇有点“过来人”的风范,说完便转身朝道衍走了过去。
燕王府还是以前的样子,连一花一草都没有改变。长庆殿的琼花树依然茂盛,玉宇宫的腊梅花依然鲜艳,鎏华院的紫兰竹也依然挺立。
各殿的摆设干净整洁,连一丝灰尘都没有。院子里的花草修剪整齐,连一根杂草也看不到。就算主子已经不住在这里,下人们也没有一天怠慢。回到这里,就如同踏入了时光隧道,这几年的光阴仿佛都离他远去了一般。
他恍惚觉得,自己还是一直住在鎏华院,傍晚的时候徐仪华会派人来叫他们兄弟三人去玉宇宫用膳。朱棣忙于政事,白天总是见不到人,但晚上一回来,总是第一时间到鎏华院对他嘘寒问暖。
不过很可惜,那样的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徐仪华不在了,朱高煦也跟他兄弟反目了。朱棣忙完国事,虽然还是第一时间到太子宫见他,但他知道,他的心里,更多的,是这个天下。
朱高炽走进鎏华院的时候,一个三四岁的小娃儿正从里面跑出来,不小心撞到了他身上。
紧接着是一个跟朱高炽年纪差不多的年青人追了出来,见到朱高炽时,赶紧跪□去,叫了声“太子殿下”。
朱高炽听到他的声音,把目光从那个小娃身上移开,惊喜的叫道:“祁安?”
“殿下。”祁安抬起头来对他笑,“祁安就知道太子殿下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
朱高炽听了这话就觉得汗颜,这次要不是朱棣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