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天应愿随师父到文昌乡去“赶集”,徐妖王也晃着扇子一起凑热闹,在路上遇见了两个人,其中一位是二十出头地后生,模~很端正,举止从容儒雅,他身边跟着一位十几岁的孩子,长地眉清目秀,一双大眼睛目光清澈透着一股机灵劲。

若以通明法眼观之,这二位不过是轮回中普普通通的凡人,但梅振衣一眼看见却有恭谨之色,很客气地迎上前去行礼打招呼,应愿和徐妖王都吃了一惊。

第六卷:子非鱼 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

|中暗表。那位年轻的后韩名愈字退之。就是被后“文起八代之衰”“百代宗”的昌黎生。

若谈诗。太白冠绝古。若论文。黎为百代文宗。而韩愈身边的那位少年。是他的兄韩会之子韩湘。

韩愈三岁成孤。由长兄韩会抚养。韩会是韩愈异母的大哥。比他大了二十多岁。韩会曾在长安为京官。;被贬韶州。韩愈十二岁那年。韩会去世。当时战乱不止。兄嫂郑氏带着小叔韩愈与儿子韩湘来到江南芜州。置办产业定居。

韩愈在芜州渡过了少年求学时光。由于与梅家有产业上的来往。他与子韩湘都曾在梅氏私中就学。十九岁那年。韩愈离开芜州去长安考进士。一连三试未中。又回到了芜州看望嫂子一家。收拾心情准备再去长安赶考。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韩愈很年轻也没有赫的声名背景。此时未中进士也很正常。但三试未中回乡心情自不会好。侄儿就陪着他四处散散心。这一天刚从文昌乡庙会看热闹回来。叔侄两人一路走一路闲谈。

韩湘问道:“方才庙会集市上。几个和尚做圣僧模样化功德缘。叔父不施舍也就算了。为何要当众呵斥呢?那些乡民看你如此。都给吓坏了。”

韩愈摇头道:“非;欲呵斥。而他们自寻。那些乡民礼佛虔诚。争相解囊供奉。如此也就罢了。更有甚者父母妻居寒。却散财物于佛门。另有人伤身供养。殊为不仁不孝。·…那几位肥僧到我面前。见我未虔诚躬身。斥我不敬佛事。我非向佛之人这不是找骂吗?此等人不斥。天下人可斥?”

韩湘笑了:“叔父真是犀利。竟能将那几位肥僧斥退无言以对。但他们临去之时咒你将报应。乡民皆惊惧不已。”

愈淡然道:“如有灵。能做祟。殃。尽管加于我身。上天可鉴我无无怨。”

韩湘又笑了:“佛若有灵岂能作祸祟。作祟者是妖邪不是佛。所谓殃多为世人自取。与佛何关?叔父对如今天下佛门靡风很不满啊?”

这几句话是他们走出集市时所言。被振衣远远的听见了。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背。天下刚刚经历战乱。人的心境往往也随环境而变。眼见一片荒芜心也荒疏。往往是最需要寻找精神寄托去填补空虚的时候。天下疲弱而佛门香火大盛。

前也说过唐1的寺庙不仅是礼佛的道场还有很多其它的社会功能。比如也是集市。寺院还相当于如今的金融机构向信徒发放无息贷款。但需要房产契做抵押。也可视作一种特殊的当铺。

有人手头缺钱时寺院提供无息借款。这当然是行善。至少从佛家教义的出发点是如此。当太平盛世时隐患不大。但天下动乱时。老百姓因为逃难抛荒等原因还不起借款。大量的房产田的就归寺院所有。

寺院放贷看似不收利息。但是百姓的抵押之物在动荡荒年是不值钱的。寺院等于趁灾荒战乱低价收购了大量的庙产若碰到会钻营牟利的庙主这一手玩的会狠。有许多房产田的到手简直和白拣一样。唐中期均田制的破坏一个因素是战乱。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的兼并。

按当时的律令。寺院不交税赋。寺僧不服徭役。这给的方民生和国家财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普通百姓一般看不清这些。上寺院供佛的人却更多。天下佛门靡风大盛。有修行的高僧。脑满肠肥作威作福的和尚不少。像韩愈这种人。自看不惯。

其实梅振衣早年就有这种预感。如今预感成了现实。听见这一对叔言语。自然就留意了。注:详见本|9回)

功德在行。不空言凭信!若失行谈信。所谓舍利佛指。不过冢中枯骨。”韩愈叹息答道。

韩湘又摇头道:“舍利佛指就是舍利佛指。而世人灵台所见若为冢中枯骨。那么坛上所供无异冢中枯骨了。……叔父如今佛事。以冢中枯骨言之。但昨日教我做文章。为何又言复古?”

韩愈正色道:“此乃朴。并非枯骨。自古诗言志文载道。后汉以来文风靡丽专事工巧。求形之奇诡而略神之所寄。文章千古事。应求凝练直达载道解惑。”他此刻所谓的“文”。并不狭义的文学或文章。而是指广义的学风。

韩湘点头道:“先诸家之说。太史公之文。有此朴风。难道真是今不如古吗?”

韩愈沉吟道:“今确有不如古之处。但不能言今不如古。应究思学之风。…|…无常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世事日新。世学亦日新。有万年之师道。却无万年之师学。”

韩湘也沉吟道:“成之道先于的恒存。而物格致后天的而知。待人之学待人之究待人之取待人之用。”

这一番对话淡的是风与文风。甚至提到了历史的演进。要清楚此刻的韩愈并不是后代崇的昌黎先生。只是一位普通的年轻学子。能说出这样一番道理相当不简单。而韩这位少年所言。竟谙合悟道。

叔正在说话间。面走来一位戴玉簪的道士。前拱手行礼道:“小道姓梅。芜州人士。方才听二位之言。有所思。特此现身道谢!……若不嫌唐突。能否请到茶肆小叙?”

不记的来时道边有茶肆啊?韩愈叔望旁边一看。还真有一间。两间屋子几座草亭。迎风挑着幌帘。草亭中摆着桌椅。屋门前放着长案。案上煮茶的器物一具全。有一秀美出尘的女子站在茶肆前迎客。还有一位摇扇的文士正在草亭中茶。

应愿扮作茶娘。徐妖王扮作茶客。梅振衣变化出一间茶肆请韩家叔相坐小叙。见这道士气度不凡。茶肆也干净雅致茶娘还还漂亮韩愈叔侄正好走累了口渴。当即也没有推辞就到草亭中坐下了。

韩家叔侄做了自我介绍。其实梅衣已知他们是。很客气的寒一番。应愿捧上煮好的茶和茶点。品了数口。韩愈连声称赞好茶。而韩湘一双眼睛好奇的不住打量四周。对这间茶肆似有异乎寻常的兴趣。

“请问主家这肆何时开张。我以

怎没象?”趁应愿上茶的机会。韩湘问道。

应愿微微一笑:“确是新开张的茶肆。你以前没见过也是自然。”韩湘闻言眨了眨眼睛。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继追问。

“这少年根器与悟极佳。正合修习你所传丹道。没想到啊梅真人此番下界。还能再结传法之缘。他若是个小妖怪。我就要和你抢徒弟了。”另一张桌子上喝茶的徐妖王以神暗道。

“徐兄若有传法之心就亲自点化仙缘我不与你争。”梅振衣以神念答道。

妖王:“论修为见知。我不如你。论传承严谨渊源深厚也无法与正一门相比。好苗子还是你来栽吧……但我见你对那韩愈更感兴趣。甚至有几分恭谨他此世却非有修仙缘法之人。”

梅振衣:“人间论。不能仅以修为高低法力深厚相较。譬如我已证金仙。却不敢在先师孙思面前论修为成就。与这位韩愈先生也是如此。”

徐妖王:“能梅人如此评语。看来他绝不简单。你们慢聊。我喝我的茶。”

梅振衣一喝茶一边以请教的气对韩愈道:“贫道少年时曾读前辈真人孙思的《会三教论》深以为然;今日又听先生“舍利无非冢中枯骨”“有万之师道”等语。亦有感念。但先生之言若不解真意者闻之似有互悖。又如何看待前人会三教之说?”

愈连忙摆手道:“韩某一介书生。道长切莫以先生称之。·…会三教之学。为今人所用。择其可师之处阐微。为后人所鉴。··但后人不因赞道而升仙供佛而成佛捧儒而通圣。反之亦然。若执此。莫说会三教之论。哪怕会百教之论。亦无所的。”

梅振衣笑道:“先莫谦虚。有一言可证。可师我。然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请问先生何解?”

韩愈:“患在“好为”。非在“师”。人之过在耻师学。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此为此为君子之行。前人留荫于后世。而后来者的之省于身心。不学之思之。之。行之。进之益之。则事无所成。”

“韩。你在芜州氏家读过书吗?”邻的徐妖王突然转过身来。问一直没说话的韩湘。

“你认识我?是的。在梅氏家已就学三年。”尽管是陌生人。韩湘仍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