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曲振声拿到图样有三点疑惑,一是不明白为什么官方要管道观供奉谁?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道祖老子换成三清还画好图样,这也不符合李皇追封祖先的尊崇之意。三是对三清的来历,他也不是很明了。

不要笑话曲振声,他身为道观之主,居然说不清三清来历。那是在唐代,有仙佛显迹于世,道人谈天尊不凭传说。人间确实没有见过元始与灵宝现身。

曲振声问梅振衣道:“我读历代道书,元始乃盘古之谓,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灵宝乃混沌生太极、化阴阳二气之意。师兄是仙人弟子,能对我解说明白吗?若师兄也不清楚,可否去请教东华上仙?塑此神像每日供奉朝拜,总要弄个明白。”

梅振衣笑了:“不必解释,我可以告诉你元始与灵宝是什么,它们只是一种称谓,并不是两个人。”

历代道书中描述的元始与灵宝,是一种“存在”与“追求”的本源哲学用语。如果在仙人眼中真正有所指代地话。“元始”就是“无边玄妙方广世界”,无边无际一无所有,无所谓混沌清明;“灵宝”就是“灵台开辟造化之功”,超脱中混沌直指清明的过程。

将元始与灵宝具体为两个神坛上的造像,与太上老君并列,含义上是道、法、人三位一体。与佛门的佛、法、僧三宝之称有类似的寓意。所以道观中供奉三清无可厚非。但要搞清楚,并非仙界中有元始与灵宝其人。

这就是梅振衣对曲振声与程玄鹄说的话,假如他没有经历那漫长的三年定坐,也不会了解这些,但今天已经清楚了。他心中还有一些念头没有说出口,只是自己在想…………

道、法、人三位一体是一种超然玄妙的理解方式,形而下之,世俗间还有庸俗的理解方式。来源于门派之争。张三供奉太上老君。李四就供奉灵宝天尊,压张三一头。王二见李四供奉灵宝天尊,他就供奉原始天尊,号称祖师爷更了不起,再压李四一头。到头来谁也扯不清,于是乎三清并列于神坛之上了。

再具体到当朝,武天后竟然以帝王之命插手这种事情,天下以修缮名义改建的道观可不止齐云观一家。太上老君跑到旁陪坐去了,这是一种非常隐晦地排挤与贬斥,谁叫他老人家被李唐追为先祖呢?那就抬出两个并不存在的神灵压太上老君一头。

太上老君坐哪里可能都无所谓,道祖就是道祖,他不会与“无边玄妙方广世界”以及“灵台开辟造化之功”去争风吃醋。但对于武天后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梅振衣估计这是武氏称帝前最后一步试探了,如果连“道祖”都摆平了的话,那就意味着李家皇室已经彻底摆平了,亲自登上皇位也就是眼前的事了。

但这些话梅振衣只在心中想没有说出来,只是解说了元始、灵宝的仙家所指,对曲振声道:“齐云观大殿如此改建也好,就立两尊神像列于老君之前,但要对后世传承弟子解说清楚,至于世俗间的误会,修道人心中有数就行了。”

三天忙完许多事,第四天梅振衣终于进了青漪三山,知焰仙子一袭红裙站在随缘小筑门前等他,就似梅振衣眼中的一缕云霞。

“怎么只有你,师父与提溜转呢?”梅振衣问道。

“师父把提溜转带走了,让我们好单独细谈,随我来。”知焰仙子答道。

知焰在人间徘徊了三年,终于拿回飞云岫时发现它已经是拜神鞭,丹霞峰上回赠梅振衣与他结为道侣。但紧接着就闭关三年历苦海劫,一年后梅振衣入境观法一坐也是三年,直到此刻两人才有机会单独相叙。

奇妙的是,两人之间似乎自有一种默契,很多话不必言述。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男女之情地成份,但也不仅仅是男女之情。

当初地随缘小筑仅仅是原菁芜山庄的前厅加两侧厢房,而现在的规模则要大多了,穿过前厅后面也有了院落。其中就有知焰的修行静室。

静室中什么别的陈设都没有,地上只有两个洁白的吉祥软草垫,他们很自然地面对面坐了下来,就像当初梅振衣破妄而出第一眼看见知焰那样。他们半天没说话,只是看着彼此地眼睛,知焰脸上升起了淡淡地红晕,却没有低头。

“直至今日你才有了地仙修为,但我看你的形容一直就是仙子,无论修为如何,无论过去未来。这才明白想当初你来到人世间。人们为什么就称你为知焰仙子。”还是梅振衣首先开口说话。

知焰浅笑道:“就算是真仙也喜听人口出善言,尤其是你这般夸我,我很高兴。”

梅振衣:“能与仙子携手结缘,我求之不得,已经不能用高兴来形容。听说苦海劫中会经历诸般前世轮回,不知你闭关这三年都经历了什么?”

知焰以问话的语气答道:“你儿时做过梦吗?梦中还有梦,梦中再有梦,如此往复不止,经历种种轮回所见,若定心一失则不可再回。……破关而出等同梦醒。我就是我,与前世无碍,既已明了则不必再提。”

梅振衣:“好个既已明了不必再提,你就是今生今世的仙子知焰。”

知焰:“你也是今生今世的振衣,在敬亭山中定坐三年,脱胎换骨境界俱足。已到苦海岸边。而你历劫的机缘恐怕就在眼前了。”

梅振衣:“我历劫的机缘?”

知焰突然说了一句题外话:“这三年,洛阳牡丹坊地白牡丹给你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张果收地,那时我还在闭关,第二封信是玉真公主收的,后来都放在我这里。”

白牡丹给梅振衣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在梅振衣闭关后不久,为了回一个消息。因为梅振衣曾托她打听波若罗摩花神下界地消息。白牡丹还真打听到了。不是她找到的,而是对方主动来找过她。约三年前有一女子自称波若罗摩。路过洛阳找到白牡丹,向她打听一个人,那人是一名居士叫韦昙。白牡丹没有见过韦昙,想留波若罗摩也留不住,只能问她将到哪里去。波若罗摩说自己在人世间没有找到韦昙,想去昆仑仙境寻找。

第二封信是在近一年前,回信感谢梅振衣送来的那一船美酒,并说酒很好,就用在花魁宴上了,梅公子的情意她心领了,饮此酒就能想到人。但她又说宴是花魁宴,酒为世间风流名士共饮,梅公子又何必寻此遗憾呢?

看第二封信时梅振衣叹了一声:“梅六发那小子,以我的名义给白牡丹写信,也不知写出什么风流帐,引得白牡丹这样回信!”看完第一封信他又惊讶道:“韦昙居士,我在濠水落欢桥头见过,他当时是一名船夫,可惜后来离开了。”

等梅振衣看完了这两封信,知焰伸出一只手手握住了他的手,轻轻道:“还有第三封信,却是你父亲的口信,白牡丹出事了,从牡丹坊失踪!等消息传到芜州,恰好是你离定境而出的前几天。”

梅振衣语气一紧:“白牡丹能出什么事?她是洛阳牡丹花神与人无争,又有脱胎换骨修为。”

知焰用另一只手拍着他的手背道:“你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师父知道你一听此消息立刻就会赶往洛阳,而且这一去苦海劫不可免。你闭关三年刚回,家中事得处理明白,所以让我等三天。其实清风去了洛阳刚回来,他见过了白牡丹,那位随先生也去了。”

梅振衣心中稍安道:“清风见过了白牡丹?那么她没失踪,我明白了,她一定在洛阳南鲁公府后院小园中藏身。那是我当初给她准备的避难之所。”

白牡丹地事情,还要从梅振衣离定境而出地十天前说起。那一天武天后在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的陪同下游玩上林苑,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园中花木枝叶已发但含蕾未开。

武天后无意中说了一句:“春日晴和,朕游上苑,却不见一朵花发。”唐代皇太后自称朕,由武氏而始。

武承嗣解释道:“时节未至。”

武三思凑过来接口道:“我看不是时节未至,而是万事俱备只欠明日一缕春风,天后圣意未决。百花不敢绽放相迎。只要天后下一道恩旨,花神也得听命。”

这是什么话?表面上听起来是肉麻的马屁,其实也是隐语,他一直想煽动武后早日称帝,借花开时节为由头,暗示武后时机已成熟,就差一道懿旨了。武后听了不动声色,点头微笑道:“是吗?那朕就下一道法旨试试。”武后当即命太平公主拟旨一道,书写于黄绫之上,亲自加盖人皇印。挂于苑中向阳高枝。想当年敬亭山封神是高僧智诜传旨,而这一回是武后亲自当场颁旨。法旨上写道…………

“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当天又下旨,招集百官次日同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