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萧平,就封你为大学士,协助主持今年第一次的开科。”
“多谢太后,微臣遵旨!”
“…萧相,只怕这主考官就非你不可了!”
“老臣遵旨!”
“今秋先进行第一科文举武举取士,具体事宜一边办一边斟酌着,众位臣工以为如何?”
“臣等附议!!”
第一项改革,勉强算是通过!耶律齐的帮助她收到了,果然不妄她为他操了那么多心。
让真容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会遭遇重重阻力的第一项居然比较顺利,而她以为足以造福万民荫蔽后世,而不会对任何人不利的的第二项改革政策,却遭遇到空前的阻力。
可见,让一个人改变生活习惯,是多么难得一件事情啊!
第二项: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大力开展和普及农耕,以补牧业之不足。
这个议题一提出来,立刻遭到了群臣毫不留情的围攻,而提议的那两位大臣则一一沉着应答。
“我们哈努儿人,世代都是逐水草而居,以放牧为生。今天如何能够放弃祖先们生活方式,靠农耕细作而生?”
“就是,我们哈努儿人的粗手大脚,没那个耐心,从春到秋侍弄那些禾苗田地的!”
“难道大家不想吃香喷喷的米饭,馒头吗?”
南朝的金盛和百像国的祖先,不也是有许多从打猎放牧改为种田。虽然种田势必要苦一些,可是却安定,安全,等到秋后,丰富的收成,足以弥补所有付出的艰辛劳作。
“就算有人耐得下性子来,可是我们没有耕地怎么办?”
不要说许多在朝世代为官大都人,就是那些和农牧民们最为接近的氏族的族长们,也基本上不懂得种田这回事。
“没有耕地可以开垦的。哈努儿这么多平原,并不缺乏富饶的土地。没有土地上天给我们的时候就是的耕田!”
这时人群中有人说曾经尝试过,可是失败了,又有人说,没有种子。
“失败是因为没有耕作经验,没有掌握技巧,或者,是栽种时所选的品种不适合这里的气候。在太后昔日的封后大典时,金盛送来的贺礼中,不光有丰富的种子,还有好几位精通四时节气和耕作知识的人,这两年的时间,他们已经选出了适合我哈努儿气候条件的良种!”
“可是我们的许多地方都缺乏丰富的水源用来灌溉农田啊!”
“缺水,可以开凿的沟渠,把水源引到各地,也可用水井……”
“好了好了!”
这些繁琐而细致的耕作知识,早已远远超出了洪谨的容忍范围,连一只很用心的听着每一个字的耶律齐,也被弄得一头雾水。
“如果太后喜欢,可以在王宫的后院开几田地,菜畦,闲暇时去逛逛也不多,至于全国推广……再议吧。”
就这样,还没有容得真容再多说一句话,这件事情就因为来自贵族们的巨大阻力,被暂时搁置了。
真是感到好奇怪,无论是放牧,还是种田,辛不辛苦又不是这些人亲自去干活,为什么他们却有这么多意见?
真容虽有点沮丧,却也没有退缩。
没关系,不能大面积推广,她可以由小面积开始慢慢推广,这种事情,等到一旦尝到了甜头,就再也放不下了。
第八十章 改革新政(下)
前两项还好,第三项一提出,顿时在朝堂上引起大的震动,而这次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各氏族的族长。
第三项: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
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是那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就是把各氏族的地盘,和朝廷直属的地域全部分割成州县府,由朝廷派人去各州县府任职。
而部落首长只需要领个各部落最高首长的虚衔,一样在朝中挂职。一样封王拜候,却不再管理过问部落的具体事宜。
也就是:削弱各氏族的实力,而增加中央朝廷的权力。
本来在这一条改革措施的下面,还有一项被真容特意隐晦掉的,便是募兵制。就是由中央朝廷直接像个氏族募兵,组建军队,而歌是族长不再拥有了自行组建军队的权力。
这一条虽然没有直接放到台面上来,削权,可是个这是多么敏感的话题,而各族的族长,无一不是一世的英雄或者枭雄,怎么不会想到后果。
德荣大刺刺地往前一站,拱手大声质问道:
“太后是想把哈努儿变成金盛吗?”
他的态度莽撞而轻佻,已经有犯上之嫌。真容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你放肆!”
“德荣不敢!”
德荣身子稍稍俯低了一点,口中说不敢,脸上依旧是一幅桀骜不驯的样子。一旁的洪谨皱了下眉头,慢条斯理的开口了:
“德荣,不要忘了太祖的遗训!”
德荣的神色变了变,没有再说话。
太祖的遗训?真容心中有些纳闷,慢慢地坐下来,放缓了语气:
“德族长,你去过金盛吗?”
“没有。”
“可曾去过百象国?”
“不曾。”
“你可知道,为何我哈努儿的军队纵横千里,无人能敌,可是我们的国力,却一直无法超越其他国家的原因?”
“德荣愚钝,不明白太后的意思。”
德荣自然知道太后的意图。真容爷知道,他不是真傻,而是在装傻。德荣的狡诈,是洪谨都十分警惕的。
“那是因为,我国的权力过度分散,政令不通,无法上通而下达。有些各氏族部落中,更是私刑泛滥,甚至草菅人命。在中央税收之外,各部族再抽私税,不堪重负,百姓流失,从而国力不振,民心不稳。”
“而各氏族割据,与中央分庭抗礼,互相间又因为一些利益的纠葛,矛盾重重,稍有不慎,王国就分崩离弃,王位更迭,更无礼法可循,长此以往下去,我哈努儿又如何长治久安?”
德荣没有再说话,全身却如在冰窖般,从头冷到了脚。这是太子少傅之一元禄却开口了:
“我哈努儿历尽百年而不衰,太后又何必如此忧虑?”
“你是说我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吗?”真容冷冷地哼笑了一声。
“臣不敢!”
大厅里顿时冷凝一片。
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太后说的,都是实情。正因为是实情,一直放在哪里明晃晃的谁都能看见,却没有人敢摆到台面上来说。
耶律洪德也是用了毕生之力,在削弱其他氏族的力量,独尊耶律氏。虽然稍有成效,却也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最多是对他们恩威并施,拉拢利用罢了。
这些问题,自建国至今历时四世依然存在,能在一纸政令下,一夕间解决吗?
萧远在心里暗叹着:太后过于理想化了!
“王叔,你看呢?”一直在朝堂上沉默不语的耶律齐,突然少见地开了口,打破了一室的冷凝气氛,说话的对象却是洪谨。
洪谨看了他一眼,那澄澈的眸光中隐隐写着些期盼。他顿了一下,突然笑了:
“好了,好了,大家也都是为了我哈努儿好,何必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这件事情既然暂时定不下来,那就先放放吧。下一个是什么?”
第四项是改革法律,废除一些过于严苛的刑责处罚,减轻税收,大赦天下。并废除法律面前贵族的特权,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有了第三项的震动,这一项已经不再能引起大家的惊讶。
这一项,只不过是把改革的反对者,由单纯的部落头领,扩大到了整个一直享有特权的整个贵族阶层罢了。
这时候才有人反应过来:或者太后提出的第一项开科取士,也是要用平民能士来取代各位贵族在朝中一直享有的地位。
醒悟过来的贵族阶层们开始积极活动,反对太后的改革新政。
朝中有一些对南国和历史比较有研究的有识之士,以及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都希望太后的改革方案能够早日进行。
最近几天来,那些害怕改革的老贵族们,纷纷拜访摄政王府,想要让洪谨主持“公道”,阻止太后的新政。绵绵不断,络绎不绝,王府的门槛都快要被踏平了。俨然把摄政王当作了保守派的领头羊。
就连一向视他为最强大的对手的各氏族的族长们,也都一个一个趁着夜深人静之际来拜访他了。
“王爷民心可用哪!”
看着匆匆离去的那个背影,军师话外有话地暗示道。
洪谨沉吟不语。
平心而论,洪谨并非真的反对真容提出的改革之策。
他曾经在出使金盛之时,目睹了金盛的繁荣,也多少了解了两国政治体制中的不同,和各自的优劣。
他也曾经想过,有朝一日他要是登基做了大汗王,就要大力推行改革,开创一个新的纪元。
但是现在……他没想到真容会突然提出改革来,而且每一条皆戳中要害,让他顿生一种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
“抛开不去讲,你平心而论,太后提出的四项改革措施,到底对还是不对?对我哈努儿是福是祸?”
“这些改革自然是对的。可是却不该由太后提出,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