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农村建设60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党政部门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使农村文化事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07年,中央投入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20个省区534个项目被列入试点项目。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启动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

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为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内容,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中央财政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列为重点支持的文化建设工程,从2007年至2010年,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目前,这一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69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自建、共建的基层服务站点已超过61。4万个。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至2007年,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这些图书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委于2007年3月正式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局”工程,通过5—10年建设,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第二节 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和培训体系。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借鉴苏联体制建立了我国义务教育体制,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扫除文盲的标准是认识1500字以上。并且乡乡设立业余文化学校,以便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文化水平。”《纲要》的发布实施,大大地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确立和逐步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和文盲率迅速降低。

但是,由于受当时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状况的限制,经过几年的实践,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很难在全国推广。一方面当时国家还不具备使广大青少年接受一定程度义务教育的实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受教育者家庭也负担不起。广大人民群众这种要求受教育的强烈愿望同国家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立刻凸现出来,怎样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以缓解这种矛盾成为党的领导人在制定教育方针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为了尽快普及农村教育,党和国家从农村实际出发,提出在农村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建立农业技术夜校、农民技术学校,成立农业科学技术站,把农民学技术同消灭文盲结合起来。当时,广东省委在给中央的一份请示中讲道:“既然初中毕业生肯定大多数不能继续升学,只有参加农业生产之一途,而今天合作社大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会计和农业技术人员,因此必须改变现在初中仅是为了考高中深造的教育方针,而把初中实际上当作农业中学来办。”中央同意了这一请示并建议各地试行。后来,中央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在中共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这一模式很快在全国农村推广。当时最典型的就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所学校先后共培养了大学生1万余人,中专生6万余人,初级技工20余万人。在国家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实行,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以及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1979—1999年,新的农村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教育适应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需要,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农村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农村教育事业在探索和变革中不断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探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义务教育体制。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全国实现了乡村义务教育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并在资金渠道上确立了利用财、税、费、产、社等来源渠道筹措经费。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年9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公布实施,其中规定:“城镇,凡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新建、扩建校舍所需的投资,按学校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予以照顾。农村中小学校舍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1987年发布了《关于农村基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农村基础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公办教师的工资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其他教育费用由农民自筹。1995年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大的教育工程。其目的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全国“两基”目标。总之,改革初期到分税制改革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乡村为主”、分级办学的管理制度和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资金筹措模式。

重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1988年,国家教委正式部署实施旨在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计划——“燎原计划”,力争到1990年在500个县内建设1500个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为“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推行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奠定发展基础。为实施燎原计划提供示范,国家教委于1989年5月决定建立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形成了扫盲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相互并存、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村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开始对整个教育结构进行改革,重点放在教育质量上,即重建高等教育,建立为考大学做准备的重点中、小学校。因而这一时期,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却出现了明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