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索性做了和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普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生的扶持一蟹失足,二蟹持扶。 
  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今日与明朝日暖春风和,策杖游郊园。 
  双鸭泛清波,群鱼戏碧川。 
  为念世途险,欢乐何足言? 
  明朝落网,系颈陈市廛。 
  思彼刀砧苦,不觉悲泪潸。 
  儿戏(其二)教训子女,宜在幼时。 
  先入为主,终身不移。 
  长养慈心,勿伤物命。 
  充此一念,可为仁圣。 
  沉溺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 
  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 
  暗杀(其一)若谓青蝇污,挥扇可驱除。 
  岂必矜残杀,伤生而自娱。 
  诀别之音落华辞枝,夕阳欲沉。 
  裂帛一声,凄入秋心。 
  生离欤?死别欤? 
  生离尝恻恻,临行复回首。 
  此去不再还,念儿儿知否? 
  倘使羊识字…… 
  倘使羊识字,泪珠落如雨。 
  口虽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乞命吾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 
  普劝诸仁者,同发慈悲意。 
  农夫与乳母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 
  年长食稻粱,赖尔耕作苦。 
  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学者,倡人道主义。 
  不啖老牛肉,淡泊乐蔬食。 
  卓哉此美风,可以昭百世! 
  示众景象太凄惨,伤心不忍睹。 
  夫复有何言,掩卷泪如雨。 
  喜庆的代价喜气溢门楣,如何惨杀戮? 
  唯欲家人欢,哪管畜生哭。 
  残废的美好花经摧折,曾无几日香。 
  憔悴剩残枝,明朝弃道旁。 
  生机小草出墙腰,亦复饶佳致。 
  我为劝灌溉,欣欣有生意。 
  囚徒之歌人在牢狱,终日愁。 
  鸟在樊笼,终日悲啼。 
  聆此哀音,凄入心脾。 
  何如放舍,任彼高飞。 
  投宿夕日落江渚,炊烟起村墅。 
  小鸟亦归家,殷殷恋旧主。 
  雀巢可俯而窥人不害物,物不惊扰。 
  犹如明月,众星围绕。 
  诱杀水边垂钓,闲情逸致。 
  是以物命,而为儿戏。 
  刺骨穿肠,于心何忍? 
  愿发仁慈,常起悲悯。 
  倒悬始而倒悬,终以诛戮。 
  彼有何辜,受此荼毒! 
  人命则贵,物命则微。 
  汝自问心,判其是非。 
  老陆稿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应起悲心,勿贪口腹。 
  开棺恶臭陈秽,何云美味? 
  掩鼻伤心,为之坠泪。 
  智者善思,能勿悲愧? 
  昨晚的成绩是为恶业,何谓成绩! 
  宜速忏悔,痛自呵责。 
  发起善心,勤修慈德。 
  惠而不费勿谓善小,不乐为之。 
  惠而不费,亦曰仁慈。 
  醉人与醉蟹肉食者鄙,不为仁人。 
  况复饮酒,能令智昏。 
  誓于今日,改过自新。 
  长养悲心,成就慧身。 
  忏悔人非圣贤,其孰无过? 
  犹如素衣,偶著尘。 
  改过自新,若衣拭尘。   
  《护生画集》配诗(2)   
  一念慈心,天下归仁。 
  冬日的同乐盛世乐太平,民康而物阜。 
  万类咸喁喁,同浴仁恩厚。 
  昔日互残杀,而今共爱亲。 
  何分物与我,大地一家春。   
  李叔同年谱(1)   
  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农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时,出生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二号一名门望族家庭。取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洪洞。父李世珍,字筱楼,与李鸿章、吴汝纶为会试同年,中进士后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后便辞官不做,返津经商,主营盐业,几乎垄断了天津内外的盐业,成为津门巨富;晚年又大力兴办钱庄,成为天津较早的银行家。李筱楼乐善好施,创办“备济社”,向贫民施舍粮食棺木,又兴办义塾让贫儿上学,在津门一带博得“李善人”的雅号。 
  叔同生母王氏名凤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环,一八九七年被李筱楼收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笃信佛教,对李叔同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鹊噙松枝送至房内,此松枝被视作佛赐善根,叔同终生携带在身边。 
  一八八三年举家搬入粮店后街六十二号,与旧屋仅一巷之隔。 
  一八八四年开始学习书法,临摹柳、颜。 
  此年,其父因病过世,李鸿章亲临李宅为之主丧。李家大办丧事,僧众行普济法事,并做了一场焰口。叔同目睹这些场面后,召邻居小伙伴们群起效仿,自命为“大和尚”。其父去世后,因为财产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挤,叔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自是岁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一八八六年始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后读《百孝图》、《返性篇》、《玉历钞传》、《格言联璧》等。其母还教之以短诗。 
  一八八七年开始攻读《文选》。叔同日诵五百,过目不忘,进步飞快,常受其师常云庄赞赏。 
  一八八八年熟读《四书》、《孝经》、《诗经》及无数唐诗。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楼之大姨太)前往无量庵,学会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开始从天津著名书法篆刻家唐静岩学习篆刻。家中有京戏班子唱堂会,因好奇而学习唱戏。 
  一八九一年开始学习篆书,摹《宣王猎碣》,每天写五百余字。又学习隶书,热衷于碑学,临写《张猛龙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随常云庄先生学习《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此间还常去票房学戏。 
  一八九四年文才初露,有“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之句流传。此时,其诗文书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与京剧名伶杨翠 
  原第7页图放236页下方李叔同少年时书法习作之一 
  喜结识。 
  一八九五年入天津辅仁学院学习。自夏天起,开始学习算术、外语等西方教育内容,接受“新学”。 
  一八九六年拜其父生前好友、天津诗词界名流赵幼梅学词,将诗词融会贯通。又正式从著名书家唐静岩学习书法篆刻。此间广交津门艺林名士,著名教育家严修、大文豪孟广慧、大书法家王吟笙、大画家陈篙洲等诸多学者、书画大家皆与其交往甚密,使之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进入天津县学,开始学习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奉母之命,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淑静。李家大办婚事,其兄从家产中拨出三十万元供叔同家用。叔同买下一部德国钢琴,并开始学习拜厄的《钢琴基本教材》及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十月,叔同与母亲、妻子一同南下上海,在法租界卜邻里租房居住,并改名李漱筒。 
  到沪后,叔同与“沪学会”之许幻园等结识,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春季,在许幻园盛情邀请下,携全家迁入沪南青龙桥许家城南草堂,幻园为叔同所居院落题名“李庐”。 
  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成金兰兄弟,号称“天涯五友”。此外,还与文坛名人毛子监、李力园、刘泯松等过从甚密。 
  是年,叔同长子葫芦产后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作《二十自述诗》,冠以四言诗序以自省。又将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辑成一册《李庐印谱》出版。又编辑《诗钟汇编原第111页图放于238页李叔同在上海饰演黄天霸剧照 
  初集》,并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开封以童生身份参加了考试,考取第三名。 
  四月,与黄仰宗、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家,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成立“上海书画家公会”,叔同为会员,随之加入上海书画金石界。“上海书画家公会”举办各种“书画讲习班”,免费宣讲,向大众普及书画知识。叔同讲授篆书篆刻课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年初,将个人诗作结集《李庐诗钟》,署名“当湖惜霜仙史”,在沪印行。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后适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赶往河南,但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道路阻滞,未能成行,遂在津滞留两月有余。其间曾入京看望名伶杨翠喜,回津后作词《菩萨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