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富春、李先念为副组长,成员有周恩来、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程子华、谷牧、姚依林、薛暮桥等。中央财经小组进一步研究了经济调整问题。陈云提出,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不久,中央财经小组对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国民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

3月8日,在中央财经小组讨论调整1962年计划的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来还想慢慢转弯,现在看来不行,要有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如果说过去是改良的办法,那么,现在就要采取革命的办法。4月2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他又说:对1962年计划必须做大幅度调整。有些问题如果情况弄清楚了,就要断然处置。谈到调整措施时,周恩来提出五点意见:

(一)精简城市人口,必须同拆庙、拆架子结合起来。这样精兵简政才有出路。

(二)每个部都要按行业提出企业排队计划,下决心关一批、并一批、转化一批、缩小一批。基本建设投资尽管只有这么一点,仍然需要排个队,循序而进。

(三)要通过控制各种购买力和动员全面节约,来弥朴市场差额,同时在收购方面要搞加工订货,否则生产出来也不一定适用。高级干部的工资还要减,生活有影响的,可从福利费中解决。

(四)要合理地控制货币投放,坚决地控制外汇,有意识地抽紧银根。

(五)要紧缩文教、科研部门的开支。

根据刘少奇的提议,陈云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又称国务院扩大会议)作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状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长篇讲话。他冷静地指出,农业恢复的速度,只能争取快,准备慢。现在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是建立在年生产7000亿斤粮食、7000万担棉花的错误估计上的,又是根据钢产量很快可以达到五六千万吨的主观设想来布置的,因而大大超出现在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所能负担的限度。他主张规划国民经济要安排一个恢复阶段,从1960年算起大约要五年。在恢复阶段中,第一位的问题是增加农业生产,供应吃、穿、用。基本建设和若干重工业生产指标要坚决降下来,将来再上。还要大规模减少城市人口,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

陈云的讲话得到与会者的热烈赞同。李富春在会上分析了出现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物资生产不足状况的基本原因,一是工业生产下降,二是过去几年建设速度的架子太大,三是城市人口增如过多。他指出,从工业上讲,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需要做很多大跃进运动中,中央财经小组实际上停止了工作。

工作,准备三年基本上踏步,在踏步中有退有进。所以工业速度,至少三年不可能增长,要放慢。当前的措施要进一步贯彻农轻重方针,在先安排好农业和市场的基础上再安排工业,增产节约,首先增加市场需要的物资用品,精兵简政,有些事情要下决心割爱。李先念也在会上作了有关财政、信贷、市场问题的讲话。陈云、李富春、李先念的讲话,把问题彻底摆开,提出的措施也比较具体、有力。他们三位的报告,给与会同志很大启发。西楼会议及国务院扩大会议的召开,符合毛泽东倡导的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的领导方法,与会者希望中央和国务院经常召开这样的会议,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月13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了陈云、李富春、李先念的讲话,并建议用中央的名义把这几个讲话转发各地。得到毛泽东的同意之后,18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将这三个讲话印发省、军级党委参阅。下发后,各省、市、自治区反响十分强烈,纷纷要求扩大传达范围。中共中央于4月26日发出补充通知,将这三个讲话的传达范围扩大到地、市级。这对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刻领会七千人大会精神,实事求是地估量形势,认清进一步调整的必要性,统一思想和行劝,起了指导作用。

4月23日,刘少奇在中央讨论调整1962年计划的会议上强调指出:所谓大好形势是指政治上,而经济上没有大好形势。对困难估计多一点,危险就少一点,或者没有危险;估计不够就有危险。现在国民经济全面失调,要全面调整,要有秩序地撤退。现在的调整计划是否退够?可能明年还要退。关一批工厂才能保一批工厂的生产。现在做得越彻底,情况好得会越快些。如果现在怕拆摊子,以后就会大拆摊子。

根据上述精神,国家计委决定再次调整1962年的年度计划。这次对1962年1月提出的年度计划草案调整幅度较大。李富春提出:调整计划首先按照农业和市场的需要来安排。钢铁、机械制造、基本建设要减,支援农业和市场,安排好人民生活?要决心这样干,否则,要犯错误。两头要先顾一头,否则两头都不着边际,都落空。2月底,国家计委提出调整1962年年度计划的报告。在抓计划调整的同时,李富春又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决定,部署国务院各部门到各城市检查工业、交通、基建、财政、金融、商业、贸易的调整和整顿工作。他说:不要老在家里空谈,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就是要下去抓当前工作,贯彻中央会议精神和要求。中共中央对这次检查工作非常重视,中央领导人分别参加中央检查组。李富春带领一个检查组到中南地区的河南、湖北进行检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书记王任重随同参加。在调查中,李富春进一步谈到工业调整要伤筋动骨。他说:工业调整后要准备至少三年不动,三年踏步。不仅基本建设,工业生产也是这样,使工业在三年内维持在现在调整的水平基础上,来帮助农业的恢复。既然是不相适应,而且不是短时期的,因此工业的调整非伤筋动骨不可,如果马马虎虎维持现状,还是不能相适应。

必须下两个决心,一是下比较长的决心,至少准备三年踏步;二是要伤筋动骨,不能维持现状。派往各地的检查组于4月中下旬陆续回到北京。中央财经小组听取各路检查组的汇报,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和调整以来的经济形势基本上摸到了底。国民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工农业关系和工业内部关系严重失调。首先是农业紧张、粮食紧张。

1961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5%,城镇人口增加了2050万人,即增长了21。5%,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6%,许多主要产品的产量低于1952年的水平。粮食1961年比1957年减少850亿斤,减少23%,只相当1951年的永平;棉花1961年比1957年减少1680万担,减少51。2%,低于1951年的水平;油料比1957年减少低于1949年的水平。

其次是轻重工业的关系很不协调。1961年生产资料的产值比1957年增长788%,消费资料的产值只增长15。5%。在消费资料中,6种主要食品比1957年下降27。3%。14种纺织产品比1957年下降19。6%。而1962年20种吃、穿的主要产品产量比1961年还要低,其中棉纱只相当于1951年的水平,食用植物油接近1950年的水平。

重工业的内部也很不平衡。矿山能力只能适应1000万吨钢的水平,钢的冶炼能力真正合乎机械化生产条件的是1500万吨,勉强可以达到1700万吨,铁的冶炼能力只有2050万吨,矿山、炼钢、炼铁不相适应。从工业本身看,摊子铺得太大。9个大钢铁厂、30个中型钢铁厂、1000多个小洋群企业,在两三年内一齐上马,全面铺开,结果应该建成的包钢和武钢这两个骨干企业却没有建成。1961年底,全国共有工业企业个,全民所有制手工业企业8994个,合起来将近7万个。摊子很大,任务又缩小了,设备能力不能发挥。钢铁工业,炼钢能力只能利用35%。炼铁能力只能利用41%;机械工业,电站设备、采矿设备、拖拉机、动力机械等12种主要产品的金属切削机床设备能力只能利用15%至50%;水泥工业,大中型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能达到一半,小水泥厂只生产战线过长,职工人数过多,造成极大浪费。按照调整后的生产计划,1962年的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加25%,但是1962年年初的职工人数(不包括集体所有制的公社企业职工)比1957年增加12倍,达到1600万人。1961年工业企业亏损27亿元,加上小型冶金企业亏损补贴的15亿元,共42亿元。1962年第一季度,中央11个工业部所属的559个企业中,亏损的有223个,占整个企业的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1962年5月,中央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