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后来顺利实施城市经济公有化改造的重要因素)。

总之,建国初期经济结构的两头大中间小特点(即国有经济大,个体经济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不仅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提出了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可能和实现的条件。

四、建国前后的国际环境

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发展历史证明,当时现代化启动是由外部世界刺激造成的,在外部世界已造成巨大压力并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后,这些落后国家的社会制度改草和经济发展往往是先有了目标和计划而后开始的,而这种目标的选择和计划的制定又是与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分不开的。建国前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对于建国初期经济体制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民主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支持各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运动,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运动。而后者为了保护其帝国主义的利益和害怕以苏联为首的世界民主力量的壮大,则反对和阻挠各国的民族解放或民主运动,他们或者直接出兵,或者扶持各国国内的封建反动势力来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中国作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以国民党和共产党斗争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和进步势力的斗争,同样引起世界两大阵营的关注,美国则公开支持国民党,并从物质上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而苏联则支持中国共产党。由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上述两大阵营的态度,导致中国共产党必然站到苏联一方,属于世界民主阵营的一部分。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上海之后,胜利局面已定,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苏联向中国共产党伸出友好之手,在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斯大林表示将在政治上、经济上支持未来的新申国政府;而另一方面,美国则继续支持国民党政府,虽然南京解放时美国大使馆没有随国民党政府南下广州,但是其大使司徒雷登北京之行的打算被美国政府否定和美国实际上默许国民党军舰封锁上海港口,都表现出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敌视和施加压力,以增加其困难的态度。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尚未稳固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政治上一边倒的政策,全力争取苏联的理解和支持,以避免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地位。1949年12月,国家尚未安定,毛泽东、周恩来即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关于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国政府的协定》和《关于苏联将中东铁路及旅顺港设施归还给中国的协定》等,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对西方仍然积极恢复发展经济关系,并在其断绝与国民党政府外交关系的前提下,与其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上半年,中国除了与北欧的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英国也正进行建交谈判,同美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恢复很快。由于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中国仍然尽量保持这种历史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内经济的恢复,中国的大门对西方并没有关闭。中国不愿意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在国际上树敌。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由此导致的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公开武装对抗,不仅形成了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而且美国比中国强大这个事实和紧张的国际关系,使得中国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来自外部的威胁使得中国政府寝食难安,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成为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新中国不得不进一步靠近苏联,争取其经济上、军事上的援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愿意也不可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依赖苏联,因为中国的国情和朝鲜战争都表明即使中国想依靠苏联也是靠不住的。

1950年朝鲜战争导致国际环境的恶化,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对立的看法,这些都对建国初期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政府主导型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强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建立起一个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多层(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专署)、县、区、乡)政府机构。在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方面,则本着《共同纲领》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和政策,通过统一财经土地改革、调整工商业和三反、五反,逐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对国营经济、供销合作经济实施直接计划管理的庞大机构。

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确立

新中国应该建立一套怎样的国家管理经济机构及管理体制,是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1949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莲立中央财政经济机构大纲(草案),这个文件是由刘少奇起草,毛泽东审定,它要求:(1)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及下属机构(即建国后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及各部委的前身);(2)建立大区、省、大中城市财经委员会。随后,刘少奇在各民主党派人士及北平各级党政机关负责人会议上,又对新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我们在管理上是多设部门……中央政府多设几个部门,地方上也多设一些,省政府不仅有建设厅,还可以有农业厅、商业厅等等。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则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规定中央和地方在经济建设上分工合作的范围,统一调剂中央各经济部门和地方各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中央各经济部门和地方各经济部门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各自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

实际上,由于中国共产党将新民主主义经济看做是有计划的经济,要避免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要实行节制资本和统制外贸的基本政策,新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就自然要从宏观经济管理扩展到微观经济管理方面。即它不但拥有和直接管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国营企业,对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企业的微观决策进行多方面的干预,而且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对私营企业也进行多方面的干预。这样一来,政府的经济职能就变得非常繁重和复杂了。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建国之初,中央人民政府首先在原有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基础上,扩大并建立了中央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机构。1949年9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成立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指导政府财经各部门、人民银行及海关总署等一切有关经济部门的工作,简称中财委。中财委内设财经计划局、技术管理局、财经统计局、私营企业管理局、外资企业管理局、合作事业管理局、财贸人事局、编译室等业务部门。在中财委之下,设立了财政部、贸易部、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垦部、水利部、劳动部、人民银行总行、海关总署。中财委及各部委制定的组织条例反映出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接近于苏联,大于旧中国和酉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除了中央政府加强了经济管理职能外,地方政府也加强了经济管理职能,并在地方政府内设立与中央各经济部门相对应的经济管理机构。

首先,建国初期,中央政府根据各地解放时间不一、政治经济形势差异较大的情况,将全国划分为六个大行政管理区,即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每个大区辖数省,大区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军政委员会,在军政委员会内设立财经委员会,大区财经委员会受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和大区军政委员会双重领导,大区财经委员会下亦设立财经各部及人民银行区行机构,负责全区的经济管理工作。大区的建立(同级的中共党组织中央局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表明出于建国初期的形势需要,地方管理权限还是较多的。一般地来说,全国统一的政策法令,由全区负责具体实施,中央没有统一规定的或只有原则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