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借用国外中长期贷款八五计划原设想五年350亿美元。综合考虑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市场筹资的可能和我国外汇支付能力,拟争取利用500忆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八五计划原设想5年吸收170亿美元。1992年外商来华投资十分踊跃,初步统计全年外商实际投资达112亿美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拟将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调整为350亿美元以上。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外商多兴办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项目、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出口贸易额,考虑到近几年实际出口增长较快和今后几年出口继续增长的可能,拟按年均增长13%考虑,大体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水平。

进口贸易额,按照进出口基本平衡,保持必要外汇储备的原则进行安排。要注意采取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加强政策引导,尽可能地使进口商品结构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外汇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建设需要的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

10。合理确定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力度。

八五期间,综合考虑加快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和财力、物力的可能,投资率拟控制在30%之内。按此测算,八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34000亿元(原计划为26000亿元),如果考虑涨价因素则为45000亿元左右。其中: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1400亿元(原计划为84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为8000亿元(原计划为5500亿元)。八五后三年增加的投资,需要通过多种资金渠道加以筹集。

11。合理调整信贷、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有效地发挥财政、金融的调节作用。

八五后三年,要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建立新的金融机制,积极运用再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汇率等经济手段调节金融活动。同时,仍要坚持和改进贷款限额管理的方式,并加强对贷款规模和货币发行量的监控,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

加快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逐步扭转国家财政困难的局面。八五后三年,要加快税利分流和分税制的试点,逐步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工作,严肃财政法纪,把一切依法应当收上来的钱都收上来,使财政收入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相应增加。

八五后三年,努力使国有企业亏损面每年下降5个百分点,经营性亏损额每年减少15%-20%。同时,要逐步减少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

要从严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不合理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特别要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行政开支,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增长。通过发展经济和改革分配体制,加强管理,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计划管理的改革

1992年,邓小乎南方谈话提出、中共十四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不仅是八五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转折,也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如果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此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么此后的改革则可以称得上方向明、决心大、速度快、措施好。

一、八五计划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

关于八五计划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和目标的设想和规划,从七五计划末就开始了。1990年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就要求体制改革领导部门抓紧研究治理整顿期间以及治理整顿任务完成以后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李鹏也先后四次听取国家体改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规划设想的汇报。

此后,江泽民、李鹏和其他政治局常委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国家体改委的汇报,讨论八五和整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方针。

国家体改委在经过一系列重要会议座谈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和总结十二年改革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八五,幺冈要和十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2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这个《规划》。

《规划》提出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围绕这个总目标,提出了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2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企业制度,除少数非竞争性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成为既有生机活力又规范自身行为的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3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收费实行国家定价外,其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放开,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4建立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以中央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5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和李鹏的有关报告,其中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规划,与上述基本相同。李鹏在报告中则对缢济体制改革中需要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作了如下阐述:

第一,继续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和形式。按照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根据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大体形成了以下一些共同认识:

(一)实行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无政府状态;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防止大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可以较好地调节收入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保持社会公正。实行市场调节,有利于开展竞争,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要从事生产经营,做到产需结合,促进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证明这个原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正确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这一点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不应当再有怀疑和动摇。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结合,能不能结合,而是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怎样把两者结合得更妤的问题。

(二)不能把计划经济理解为只是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市场的不断发育,应该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计划管理也必须自觉遵循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市场调节要在国家总体计划和法规约束下发挥作用。

(三)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控制、重大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等,主要发挥计划的作用,企业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性技术改造和小型建设,主要由市场调节。

(四)国家计划管理和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规划和宏观调控目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做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并综合配套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引导和调控经济的运行。

以上认识是就总体上说的,至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经济活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和范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对大量一般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指导性计划或者市场调节;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其生产、流通实行指令性计划,其余部分也实行指导性计划或者市场调节。再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