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1988年计划执行情况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88年的计划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后三个月进入治理整顿阶段)。经济过热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峰,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剧,货币投放量过多,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也影响了改革的进展。

1988年主要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如下:

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l1。2%;国民收入11533亿元,增长11。4%。农业遭受了比较频繁的自然灾害,粮、棉、油都有不同程度减产。粮食产量394亿吨,比上年减产880多万吨,没有完成计划指标;农业总产值5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没有达到计划增长4%的要求。工业总产值18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不包括村及村以下的工业则增长17。7%。大大超过了计划增长8%的速度。

一批大中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投产。一批重点电站、煤矿、铁路、港口及科研项目的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增加了后续能力。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在消费品零售额中,吃、穿、用商品普遍增长。

由于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1988年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大进展。据海关统计,进出口货物总额达到10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出口总额475亿美元,增长20。6%;进口总额553亿美元,增长27。9%。扣除不收付外汇的来料加工和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等货物后,进出口逆差为31亿美元。

1988年经济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社会需求过旺,供求总量矛盾加剧。尽管采取了各项措施,但1988年社会需求总量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进一步膨胀。(1)投资需求继续膨胀。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预算外投资继续大量增加,198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加额673亿元,超过计划1014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2695亿元,增长17。3%,超过计划635亿元,都大大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全国在建工程投资总规模达到13000亿元左右,比上年扩大12%,明显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主要是新开工的非重点项目过多,预算外投资大量增加。(2)消费需求增势不减。银行对城镇居民支付的工资及其他现金比上年增长26。5%,社会集团消费达到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加剧了供求总量矛盾。

2工业发展速度过高,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突出反映在:

(1)工农业之间增长速度差距过大。这一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超过计划十余个百分点,农业增长速度因主要农作物减产而没有完成计划,农业发展滞后削弱了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2)农业内部主要农产品生产徘徊、产量下降与人口增长加快不相适应。粮、棉、油产量连续几年徘徊不前,1988年分别比上年下降22%11%和136%,而198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4。2‰,为1975年以来的最高年份,农副产品的供应压力加大。

工业内部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增长速度不相协调。加工工业增长过快,超出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的支撑能力。全年工业总产值中,加工工业增长23%,而能源生产增长42%,运输货物周转量增长51%,采掘、原材料工业增长108%;在全部工业中,加工工业的比重从1982年的331%提高到1988年的439%。基础工业产品的供应全面紧张。(4)消费过热使一些原已生产过多而滞销的消费品出现旺销局面,使产品结构调整出现反复,也进一步引导加工工业的投资继续增长。

3市场波动较大,韧价上涨过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用商品上升幅度较大。食品类价格上升23%,衣着类上升12。7%。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0。7%。1988年货币投放6796亿元,比上年增长46。7%,流通中的货币已达213403亿元。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导致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上升185。%。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市场曾出现几次较大的抢购风,商品紧缺面扩大,流通领域秩序相当混乱。

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一部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198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1119元,比上年增长222%;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为545元,增长177%,都大大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扣除城乡价格变动的因素之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实际增长12%,农民平均收入实际增长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5财政、信贷收支平衡困难较大。(1)1988年银行各项贷款增加1518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8%。由于物价上涨,居民持币待购抢购,以及挤提存款,储蓄存款增长幅度下降,影响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扩大了信贷收支差额。(2)财政收支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出现了收支贬值的负增长现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年比1978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由上年的7959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80。49亿元,加上比上年多发的70亿元财政偾券,实际赤字增加更多。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可比产品生产成本在1987年上升7%的基础上又上升12。3%,物价上涨过猛使企业亏损进一步增加,使财政收入来源减少。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有增无减,1988年为76278亿元,比上年增加9175亿元,已占到财政收入总额的近30%,加大了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四、经济发展过热的原因

如上所述七五计划前三年的经济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是前进中也暴露出很多不稳定因素,突出的表现是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双膨胀,由此导致了财政赤字连年增加,银行信贷失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实际上,这些问题并非是从七五时期开始产生的。就固定资产投资来说,从1979年至1988年的10年间,计划安排年年要求把建设规模稳定在上一年的水平上,执行结果除1981年外,年年突破计划一百到几百亿元,1988年达到1000多亿元?六五时期尽管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整体上上了一个台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供给不足的局面。

七五头三年的经济过热和一些市场混乱现象,从现象上看是在总供给不足的条件下,需求过于旺盛,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建设规横与国力不相适应所产生的。从根本上说,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计划手段在弱化,而市场手段还没有强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同时在经济工作中也存在着某些认识问题和决策失误。

在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转换交替时期,出现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与宏观调控机制问题

就当时来说,体制改革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搞活经济,扩大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是建立和加强宏观调控机制。但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和地方权力的扩大与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不协调,在计划手段减弱、微观放活的同时,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健全。【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1投资管理体制。六五以来,实行了一系列放权搞活的政策,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带来了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各地区、各部门纷纷上马建设新项目。而在投资体制改革中,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改为地方和企业资金以及银行贷款后,依靠国家计划和压缩财政拨款的行政控制办法就管不住了。各地方、各企业利用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大上项目,重复建设,使得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的投资远远超过预算内投资。这些新增投资大多是投入工期短、见效快的一般加工工业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造咸其他方面投入,包括农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以及国家重点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加剧了能源、原材料和运力的供需矛盾。这些方面的发展赶不上一般加工工业和非生产性建设的发展速度,引起投资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由于缺乏有力的约束和调节机制,所以尽管每年都讲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但是见效不大。

在当时来说,所谓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也是放开搞活后地方和企业的正常反应。

这些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