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阳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张大复嗣孙张安淳在《笔谈》刊刻记中的回忆及其它零星记录,梅花草堂原先共有屋七间。面山临水,风光如绣。东接兴贤里,西边紧邻县儒学。昆山的建筑样式带有明显泥砖混合,窗户高大,檐角作对称式向两头飞翘的苏南风格。《笔谈》中反复出现的所谓苏斋、息庵、闻雁斋、梅花草堂云云,指的其实就是这处由张大复曾祖张唐文手创的微薄家产。在整个漫长的一生中,张一直蜗居在这里靠著述与梦想打发日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块处一室,梦游千古,以此终其身。”今天昆山一中戴MP3耳机听摇滚音乐的学生不知道他们学校厕所的位置上原先曾住着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样,昆山市的绝大多数市民包括县志办的某些先生可能也不知道,他们先人中的那位名叫张云长的残疾作家,他的精神、才华、一生的伤痛,以及道德文章对于明代文学的意义。汤显祖曾经将张大复的散文尊为“近吴之文得为龙者”。钱牧斋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候有关张的印像时也说“其为文空明骀荡,汪洋漫衍,极其意之所之,而卒不诡于矩度,吴中才笔之士,莫敢以雁行进者。”就算我们在阅读时略存小人之心,——考虑到评论者与他之间的友情关系,——打一个折扣,他的著作本身也足以令所有怀疑他才华的人一下打消心头的疑虑。事情也许有时候正
是这样阴差阳错,尽管在狂言放诞、文风夸饰的晚明文坛张只是一名尽量保持低调的边缘作家,但在几百年后今天的我们看来,他的文学风格与叙述是显得多么朴素、深刻而大气!一个真实得让人几乎触手可及的世界——前辈风貌、邻里纷争、科举弊端、边将战事、郡守操行、名人嘴脸,加上政界黑幕、制度缺陷和百姓生活,这一切都通过他传神的文笔被尖锐而残酷地记录下来。 
康熙十四年修的《昆山县志稿》直到今天仍然堪称收集张的事迹最详最确的一部志书。该书为我们详尽描绘出张出生时的家庭文化背景以及一身惊人学问的来源——父亲张维翰的悉心传授。他的塾师,同里名士金思斋后来回忆往事时,也总爱说自十岁起张的《论语》功底事实上已经可以反过来做他的老师。十二岁不到张就开始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寒门士子——实现人生梦想唯一阶梯的举业课程。估计那时张父私下里已经向他痛说革命家史,将张家祖辈五代尽毕生心力参与科考,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的惨痛秘密和盘托出。家族的不幸以及屈辱想必在令少年张大复悲哀与震惊的同时,也禁不住使他须眉贲张,雄心顿起,暗暗发誓要将举业进行到底。在祖先梦想的废墟上建造起新的理想大厦,看来已是摆在张一生面前义无反顾的选择。好在他的天赋以及超众的勤奋令他得力不少。十七岁与同学王伯符就试荆溪时,其文章声名已经在吴地远播。那时他除了对汉唐经史深有研究,还让父亲陪同着先后拜访了江南一带的名公硕儒。好多人对他数年后取富贵功名如探囊取物一事不抱任何怀疑,包括他的家人、亲戚、朋友,还有当时的昆山知县程省吾与苏州学使陈晋卿。曾成功预测当朝首辅申时行崛起以至声名显赫的阊门相士李鬼眼,在偶然场合
下也曾与张见过一面。当张父令张向李行跪,李却忙不迭站起来——这通常是对贵人的礼敬——死活不肯接受,并以八字判语作为他对这位势头正猛的吴中才子未来命运的预卜:“耳白过面,名满州县”。 
张大复为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是二十岁以前中举,然而曾与他祖辈开过不少玩笑的命运又一次乖戾暴虐,以至到了三十四岁那年,才勉强考中秀才,算是有资格穿上了那件浸染张家数代人辛酸泪水的青衫。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落莫情怀与焦急心态。“刚肠难忍英雄泪,死地谁堪儿女怜?”他在日记里这样写到。他甚至一反往常的澹定与理性慌不择路地跑到同邑周长蘅家里去扶乩,企盼上苍能指示他功名到手的具体时间。回到家中,更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等着他,他的慈父张维翰终因一生功名事业的困顿加上操持家政的“居大不易”,于几个月后突然撒手西去。这对年轻的张来说不仅只是难以忍受的情感伤痛,还意味着他的处世面目从此将面临某种重新设计与确认——从后台到前台——从一个不识薪炊为何物的纯粹书生,变成类似他爱读的小说《水浒传》里的宋江那样事无巨细的主政者。一首流传于同时略晚的打油诗曾曲尽其妙地形容过这中间不无尴尬的转型过程:“书剑琴棋诗酒画,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都改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于是就有了散见于《笔谈》各处的那些有关作幕与授馆的频繁记录。出乎很多人的意外,张的迂腐和书生意气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不便,相反,他内敛的才情与渊雅的学识,加上谦和的君子作风,使他在对付这来自生活的巨大挑战时,非但没有捉襟见肘,反而赋于了这块精神璞玉在新的现实人生中磨砺和发光的良机。远近诗礼人家争相以重金延聘,朝中大臣顾升伯甚至还专门为他修筑了飞鸿亭,将他请到京城设馆课儿。更让人为之鼓舞的是,即使在这样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下,张仍然对功名与科举怀有持久的热情,每年春秋两季他坚持参加郡试,并愈来愈显得得心应手。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后来那场意外的病变瞬间改变了他的一生——以至不得不放弃举业——从而令张家祖辈六代的梦想与努力毁于一旦。很有可能,他在除新版县志外的历代昆山志书中的位置将不仅仅作为著名文学作家,而应该列入先贤甚至名宦。 
有关张大复双目失明的起因与过程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四库全书》存目提要所说的“父殁哀毁”,但这显然是对钱牧益墓志所谓“又以哭父丧明”一语的承藉与沿讹。钱仲联在其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里又有“晚年丧明”一说,想来应该出自杜撰。相比之下汤显祖《张氏纪略序》中说张“母子之间,徒以声相闻者十四年”不失为一条重要线索。因为只要我们稍加考证,就可知道张母辞世的确凿日期为万历三十四年,如果以此倒溯十四年那就是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年)。从我个人的研究结果来看,这至少是到目前为止比较接近事情真相的一种说法。事实上张对自己所遭遇的这一天降奇祸的过程,在《笔谈》里也一直有着零零星星的记录,如果读者在时序和语气上细加辨析,应该不难得出可靠的结论。事情的起因缘于公元一五九三年县城一场奢靡的民间灯会,当时虚龄刚满四十的张正应聘在乡绅周元裕府上担任家庭教师。“四月一十六日夜,里社送神,观焉,眼迷炬,翌日发肿”。二十天后的五月六日是明代士子一年一度的春季考试日期,由于那次苏州学使饶先生亲临昆山督学,显得异常隆重,自觉病情略有好转的张自然不肯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于是勉力前往。想不到刚走进考场,“甫就位,不辨天日,岂非数哉!”这场
意外发生的悲剧所带给张以及他全家的沉重打击应该不难想像,《笔谈》里有他记叙当时两个好心的县衙差役将他搀扶回家,与亲人相见时的凄然情景。“归至草堂,先母忧惶,不知所措,先世长(张弟)从外入,面予无言。先叔父多好言相慰藉,予尔时已不复作全人想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而言,张那时所患的大约是今天青光眼、白内障一类的常见眼病,尽管远非绝症,却令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伟大的中医束手无策。所幸当时他尚并非全盲,此后多年仅凭眼角的一线微弱余光,他仍然坚持著述与挣钱养家。直到公元一六○九年自称眼病专家的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将他的视力进一步损坏,而张为此甚至还付出典卖祖传的字画与良田作为酬金的惨重代价。妻亡母丧。剧贫。愤世嫉俗。寇乱与水灾。这一切再加上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他心爱的弟弟张世长的猝亡,终于使他的双眼在那年秋天彻底失去了光明。 
四十岁以后张大复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他一生中漫长的黑暗时代。盲杖,笔砚,清淡与冥思,加上继子张桐瘦削的肩膀,对他来说几乎已成为生活的全部。白天大多时间他在梅花草堂默坐,构思,晚间除了口述著作,还要为日益窘迫的生计问题焦头烂额。更为残酷的是,当时他身体的许多部位似乎都已经出现了问题。二十五岁在外祖父家的大树斋寒灯苦读时患上心脏病,随后是慢性肾炎与肠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