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雪岩2-红顶商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处圆通。一旦靠山领兵出关,远在西陲,鞭长莫及,缓急之际呼应为难。吴观礼认为亦是过虑。

“你要晓得,从来经营西北,全靠东南支持,此后你在上海的差使,会更加吃重,地位也就更非昔比。事在人为。”吴观礼拍拍胡雪岩的肩说,“你没有读过《圣武记》,不知道乾隆年间的‘十大武功’。经营边疆,从前都是派亲贵或者满洲重臣挂帅,如今派了我们左公,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洪杨以来的元戎勋臣,曾相高高在上,左、李两位其次,从此以后,只怕曾、左要并称了。”

最后一句话,点醒了胡雪岩,满腔忧烦,顿时一扫而空。靠山虽远,却更高大稳固,了解到这一层。就不必发什么愁了。

“多承指点。”胡雪岩很高兴地说:“索性还要费你的心,西北是怎么个情形,请你细细谈一谈。

* * *

“我们先谈造轮船。”左宗棠极紧决断地说:“不管朝廷催得怎么紧,要我赶快出关,这件事非在我手里先定了局。我不会离开福建。”

“是的。”胡雪岩问道:“定局以后,交给哪位?”

“着!你问在要害上了。我蓄志三年,辛苦数月,才能有此结果,倘或付托非人,半途而废,我是不甘心的。这一层。我还在考虑,眼前还要请你多偏劳。”

“那何消说得。不过,我亦只能管到大人离福建为止。”

“不然。我离开福建,你还是要管。”左宗棠说。 “管的是船厂。这件事我决不能半途而废,为李少荃所笑。而且我不知道盘算过多少次,这件事办成,比李少荃所办的洋务,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

这就很明白的了,左宗棠是出于争胜之心。他的好胜心是决不因任何人的规劝而稍减的。胡雪岩知道自己难卸仔肩,非“顶石臼做戏”不可了。不过,刚才那句“问在要害”上的话,并无答复,还得追问。

“大人这么说,我当然只有遵命。”胡雪岩说,“就不知道将来在福建还要伺候哪位?”

“不要说什么伺候的话。雪岩,你最聪明不过,没有什么人不能相处的。

唯其我付托了这个人,更得借重你……“

左宗棠没有再说下去,胡雪岩却完全懂了他的意思,他所付托的,是个很难“伺候”的人。这就更急着要问:“是哪位?”

“沈幼丹。”

原来是丁忧回籍守制的前任江西巡抚沈葆祯。这在胡雪岩却真有意外之感。细细一想,付托倒也得人,不过以本省人做本省官,而且必是大宫,为法例所不许。兼以丁忧,更成窒碍。不知左宗棠是怎么想来的?他只有付之默然了。

“我知道你的想法,我给你看个奏稿。”

奏稿洋洋千言,畅论造船之利,最后谈到主题:臣维轮船一事,势在必行,岂可以去闽在迩,忽为搁置?且设局制造,一切繁难事宜,均臣与洋员议定,若不趁臣在闽定局,不但头绪纷繁,接办之人无从咨防,且恐要约不明,后多异议,臣尤无可诿咎。臣能不能不稍留三旬,以待此局之定者,此也!惟此事固须择接办之人,尤必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再四思维,惟丁忧在籍前江西抚臣沈葆祯,在官在籍,久负清望,为中外所仰。其虑事详审精密,早在圣明洞鉴之中。现在里居侍养,爱日方长,非若宦辙靡常,时有量移更替之事,又乡评素重,更可坚乐事赴功之心。若令主持此事,必期就绪。商之英桂、徐宗斡亦以为然。臣曾三次造庐商请,沈葆祯始终逊谢不遑。

可否仰恳皇上天恩,俯念事关至要,局在垂成,温谕沈葆祯,勉以大义,特命总理船政,由部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以防牵制。其经费一切,会商将军督抚随时调取,责成署藩司周开锡,不得稍有延误。一切工料及延洋匠、雇华工、开艺局,责成胡光墉一手经理。缘胡光墉才长心细,熟诸洋务,为船局断不可少之人,且为洋人所素信也。

“好!我就交给你了!”左宗棠站起身,一面走向书案,一面说道:“现在要跟你谈第一件大事了!”

十一他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西征。而凡有大征伐,首先要筹划的是兵、饷二事。左宗棠连日深宵不寐,灯下沉思,已写成了一个筹划的概略,此时从书案抽斗中取了出来,要胡雪岩细看。

这个节略先谈兵,次筹饷。而谈兵又必因地制宜,西北与东南的地势,完全不同,南方的军队,到了西北,第一不惯食麦,第二不耐寒冷。因此,左宗棠在东南转战得力的将领部队,特别是籍贯属于福建、广东两省的,都不能带到西北。

带到西北的,只有三千多人,另外他预备派遣原来帮办福建军务,现已出奏保荐帮办陕甘军务的刘典回湖南,招募三千子弟兵,带到西北。这六千多人,左宗棠用来当作亲兵,至于用来作战的大批部队,他打算在本地招募,要与“关中豪杰”共事业。

看到这里,胡雪岩不由得失声说道:“大人,照你老人家的办法,要什么时候才能平得了回乱?”

“你这话,我不大懂。”

“大人请想,招募成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练成精锐,更是谈何容易?

这一来,要花一两年的工夫。“

“岂止一两年?左宗棠说道:”经营西域,非十年不足以收功。“

“十年?”胡雪岩吓一跳,“那得……”

他虽住口不语,左宗棠也知道,说的是要费多少饷?笑笑说道:“你不要急!我要在西北办屯垦,这是长治久安之计。就象办船厂一样,不能急功图利,可是一旦见效,你就知道我的打算不错了。”

“是!”胡雪岩将那份节略搁下,低着头沉思。

“你在想什么?”

“我想得很远。”胡雪岩答说:“我也是想到十年八年以后。”

“看!”左宗棠拊掌欣然,“你的意思与我不谋而合,我们要好好打算,筹出十年八年的饷来。”

胡雪岩暂且不答,检起节略再看,大致了解了左宗棠在西北用乒的计划。

他要练马队,又要造“两轮炮车”,开设“屯田总局”。办屯垦要农具、要种了、要车马、要垫发未收成以前的一切粮食杂物,算起来这笔款子,真正不在少数。

“大人。”胡雪岩问道:“练马队、造炮车,是致胜所必需,朝廷一定会准。办屯垦,朝廷恐怕会看作不急之务吧?”

“这,你就不懂了。”左宗棠说,“朝中到底不少读书入,他们会懂的。”

胡雪岩脸一红,却很诚恳地说:“是!我确是不大懂,请大人教导。”

于是左宗棠为胡雪岩约略讲述用兵西域的限制,自秦汉以来,西征皆在春初,及秋而还。因为,第一,秋高马肥,敌人先占了优势,其次就是严寒的天气,非关内的士兵所能适应。

“就是为了这些不便,汉武帝元朔初年征匈奴,几乎年年打胜仗,而年年要出师,斩草不能除根,成了个无穷之累。”左宗棠一番引经据典以后,转入正题,“如今平回乱,亦仿佛是这个道理,选拔两三万能打的队伍,春天出关,尽一夏天追奔逐北,交秋班师,如当年卫、霍之所为,我亦办得到。

可是,回乱就此算平了吗?“

“自然没有平,”胡雪岩了然了,“有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要花大功夫拿那块地彻底翻一翻,野草自然长不出来了。“

“一点不错!你这个譬喻很恰当。”左宗棠欣慰地说,“只要你憧我的意思,我就放心了。你一定会把我所要的东西办妥当。”

这项“高帽子”出于左宗棠之口,弥觉珍贵,然而也极沉重。胡雪岩知道左宗棠的意思是要他负筹饷的主要责任。凝神细想了一会,觉得兹事体大,而且情况复杂,非先问个明白不可。

“大人,将来要练多少营的队伍。”

“这很难说,要到了关外看情形再说。”

第一个疑问,便成了难题,人数未定,月饷的数目就算不出来。胡雪岩只能约略估计,以五万人算,每人粮饷、被服、武器,以及营帐锅碗等等杂支,在五两银子以内开支,每月就要二十五万两。

于是他再问第二问:“是带六千人出关?”

“是的。大概六千五百人。”左宗棠答说,“三千五百人由闽浙两省动身,另外三千人在湖南招募成军以后,直接出关。”

“行资呢?每人十两够不够?”

“我想,应该够了。”

“那就是六万五千两,而且眼前就要。”胡雪岩又问第三问:“大人预备练多少马队?”

“马队我还没有带过,营制也不甚了然。只有初步打算,要练三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