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校园到职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学一年级结束,我心中总算有了些着落。可是在清华大学所有的系中,我们系的课程是最重的,所以我丝毫不敢放松。这种紧张的状态一直保持到我毕业。真有点像从地狱中走了一遭。这一点都不是夸张。我在留学悉尼读博士期间,我的身体差到了每天必须睡10个小时才行。坐别人的车出去玩,都觉得累得慌。而我在中学的时候,身体与一般同学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异。
工作以后,我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也有不少人认为我真的聪明。
可是我自己知道,当初的我,并没有任何突出之处。我也曾被大学的课程搞得焦头烂额,被那些抽象的内容搞得不知所措。我至今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人。
在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同寝室同学对我说:“谢耘,其实你并不聪明,你只是很用功而已。”如他所言,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只是我没有放弃,我顽强努力,我愿意付出巨大代价。
在大学的时候,当我逐步进入了相对自如一点的状态以后,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的一生,不是在走一个缓坡,慢慢地向上前进,而是不断地要攀登很多很高的台阶。每一个台阶对大家来说都是一样的,都很难。这些台阶,我们拼死命向上跳,可能才能够到它的边缘。
是否能够上去,就看你的决心和毅力,看你是否愿意坚持到底,看你是否愿意不惜代价。这代价,既有体力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上去了,你就将面对一个新的世界;没有上去,你就只能看着别人远行而去。
前面讲过我带的那个大专毕业的女同事。当初她上台阶的时候,也非常痛苦,精神几乎崩溃。但是,跨上这个台阶,她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在需要拿出勇气上台阶的时候,我们最好能够咬紧牙关,不掉链子。
其实,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道理。试图让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保持四平八稳,均衡周全,不偏不倚,始终走所谓的“中庸正道”,这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客观规律。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通过不同阶段在特定方向上的突破,也就是局部暂时的“片面”发展,逐步积累而成的一个长期效果。每一个特定方向上的突破,都是一个需要跨越的“台阶”。当然,这里讲的是局部暂时的“片面”,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长远整体本质认识基础上的,而不是不识本质情况下的偏执于一端。这才是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客观规律的辩证法。
在黑暗中寻找出路
大学一年级结束,心中有了着落,我高兴地出去转了一圈。算不上旅游,只是去看看我在辽阳的舅舅和在大连的大姨。舅舅是电工,我在中学的时候,他教我装了一台五灯电子管收音机。而我小的时候,母亲有一段时间长期出差,就把我放在了大连我大姨家。我是在那里学会说话的。
暑期过得很开心。可是开学以后,困惑就来了。
我学习的方法非常笨,也非常累人。我总是要把课程里的内容彻底搞清楚,才善罢甘休,才觉得自己掌握了。麻烦的是,上课的时候,这样去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的话,我最多能听懂前半截。后半截课我就基本听不下去了,看教科书也一时看不懂,便拿小说在课堂上看。什么《天使的愤怒》、《人啊,人!》这些小说,都是这样看完的。所以我基本不记课堂笔记,因为我不习惯去记一些我还不懂的东西。
听不懂课程,我就去找老师答疑。可是我发现没有用。因为我自己就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结果整个大学期间,我好像就在开始的时候去问过老师三次,以后就全靠自己啃书本了。
因此,我的学习主要就靠自己下课以后看书琢磨。这可就费了大劲了。大家总讲要事半功倍,我这基本属于事倍功半。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在问自己:“这么费劲才能学懂那么一点内容,对吗?是不是我走错了路?”因为环顾四周,似乎没有人像我这样傻卖苦力的。这个问题我问了自己两三年的时间。
那段时间,我就好像是身处黑暗,看不不到出路在哪里。远处似乎有一点光亮,可是我不敢确定。
困惑归困惑,我不能停滞不前。我不能够自己骗自己,把不懂的东西生硬地放到自己的脑袋里。我必须理解,必须消化。既然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路可走,就只能这样硬着头皮埋头苦干。否则的话,自己糊弄自己,岂不是更糟糕?
我就是这样度过了大学本科的时光。说不堪回首是夸张了点儿,但是那绝不是一段轻松烂漫的日子。
当我毕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不知道是我把这个问题已经忘了,还是因为习惯了,反正不再追问了。
在入学20年的聚会上,我遇到了当年教授我们普通物理的高炳坤老师。当年他讲课,可以说是精彩之至。我好奇地问他,当年他怎么能够把课程讲得那样出神入化,他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下的工夫大而已。
我们在潜意识中,总是有一种假设,认为存在一种最好的做事方式,一旦掌握了,就不会遇到麻烦,就会一帆风顺,就会立竿见影,就会出类拔萃,就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一旦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就开始怀疑,开始犹豫,总是试图去寻找这样的灵丹妙药。
人生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一个想当然的模式和做法一定是最好的。更没有人能告诉你,作出选择以后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求仙拜佛算命都没有用。
我们只能是在限定条件下,在我们自己能够认识到的可能的选择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也许由于我们自己的局限,我们选择的不是一条捷径,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黑暗。三心二意只会让我们在黑暗中原地转圈,投机取巧的心态会害死人的。
其实谁也不比谁更聪明,但是确实有人更努力。只要你真正用心,你的分析判断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决策的有效性就会不断提高。这是一个长期用心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坐而论道、苦思冥想或求仙拜佛的结果。
当我们咬紧牙关走出黑暗之后,眼前的世界一定就不一样了。
现在我读书,就比大学时期容易得多了。有些很难的内容,我可以很快就掌握。许多朋友觉得难以置信。这都是因为当初我自己的坚持,坚持要理解才能接受,尽管费了牛劲。
另外在我工作以后,每当在其他方面面临类似困惑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当初这段经历。心中的犹豫越来越少,更容易坚定地去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不会在选择方向和道路的问题上自寻烦恼。
崇拜爱因斯坦的后果
我从小就热爱科学,在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中,我学得最好的是物理。因为物理讨论的问题我可以直接感受到。在中学,我可以像看小说那样看物理练习题集,解题的过程会形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很少需要动笔去计算。那个时候,我是不擅长逻辑思辨的,但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能力比较好。
在中学时,我就看了介绍相对论的科普读物。那个时候,被相对论的奇妙所吸引,非常崇拜爱因斯坦。到了大学,在普通物理课上系统地学习了狭义相对论。对爱因斯坦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竟然能够坐在专利局的办公室里,就想出了光速不变,然后仅仅依靠一支笔,便推导出了宏观物质运动的全新体系,推翻了千年来我们的信念。而这些结论,后来被实验一一验证,绝无差错。
爱因斯坦的成就,加上自中学时代我就在程昕的点拔下,开始了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颇有收获,这使得我坚信:这才是聪明,这才叫才华,这才是我要学习的对象,这才是我要成为的人!我要像他那样去思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推论这个世界的规律。那些撅着屁股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的人,那些风餐露宿满世界地寻找客观规律蛛丝马迹的人,都是水平不够,缺少智慧。
这听起来是否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
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而且这种类似的想法,在“聪明”人当中还真不少见。
后来,我又读了一些西方科学哲学的书,包括波普尔、库恩等人的理论。发现他们如出一辙:依据几个事实,或者几个假设,然后就开始逻辑演绎,展开复杂的思辨,把理论竭尽全力地外推,争取让它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他们都被尊为自成“体系”的“大师”。西方这种逻辑思辨的传统,应该是从古希腊就开始了。
这些影响,再加上当时我对数学分析的刻苦钻研,都使得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