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校园到职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结果那头小毛驴刚刚一开始走动我就从驴背上掉了下来,造成右前臂骨裂。
当时农民老乡们对我们也很是照顾。我们那个地区的住户都是烧木材做饭取暖。木材则要自己去山林中搜集自然落到地面的树枝。大家都不去砍伐树木,以保护自然环境。秋收之后,村里会给我们家大量的、远超过他们自己每家得到的脱粒之后的玉米棒,供我们家冬天取暖用。这减轻了一些我们家冬天取暖的负担。村里也从来没有要求我母亲与他们一样下田间干活。而我父亲则大部分时间被公社调到卫生院,去做一些事情,也基本没有真的做繁重的农活。
路在脚下: 我的成长故事(2)
尽管当时我还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许多事情在后来都被岁月消磨得模糊不清了。但是在这两年的快乐时光中,有一件事情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在我懂事以后,曾经反复回忆思考这件事情,它对我后来的人生态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件事情往大了说,是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深处;往小了说,是农民家庭的年夜饭,让我无法忘怀。
我们那里大片的农田中,种的有玉米、谷子、小麦等农作物。每干完一年,村里要按照国家的指标交公粮――按国家定价收购。然后国家把这些公粮按照分配的定量卖给我们这些城里人吃,农民无法享受。他们只能留下一些粗粮,作为自己度日的“口粮”。村里到年底,很多家庭都欠了“公家”的钱,我们叫做“拉饥荒”。我们当时的生产队安队长的家,由于人口多,也拉了许多的“饥荒”。
第一年的春节前夕,我看到村民们都到生产队的队部去领东西,我家就住在队部旁边,我便好奇地去看热闹。我发现分发给大家的是一种黑褐色的粉。我生性好奇,便回家问我母亲他们分的是什么东西。我得到的答案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我们东北人最喜欢吃的是饺子。而过年的时候,是一定要包饺子的。村里的每个家庭,在春节快到的时候,会从“公家”那里领到少量的,比我们当时在城里吃的黑面还要黑的面粉,用来过年包饺子。那天我看到的,就是这个场景。
尽管我的年纪很小,可是细粮好吃、粗粮难咽却是非常明白的。那种黑面的颜色,让我非常惊讶,所以印象极为深刻。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城里人来讲,尽管白面的定量不多,但是过年包饺子的时候,也不会用黑面来包的。何况供应给我们的黑面,也要比农民在春节前得到的看上去白很多。
后来,毛主席指示: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全国的高等院校开始逐步恢复正常运转,我们家便在1972年结束了两年的农村生活。我的父母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我在“*”中读完了小学,在“*”后完成了中学学习,后来又到了北京,进入清华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中国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农民们辛苦一年,最后在春节的时候只能用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黑褐色的面来包饺子这件事情,一直清晰地保留于我的记忆深处,在某些时刻便会浮现出来。
随着国门的打开,我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发达和富有。许多中国人认定他们原本可以生活得更好。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于“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在“*”中的不幸遭遇,做了充分的描述。在各种作品中,不乏无尽的哀怨、不平乃至愤怒。这种普遍性的情绪,我能够理解,但是却很难产生共鸣。不是因为自己确实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折磨,而是因为我亲眼看到过,辛劳一年的农民们只能在过年的时候领到那一点包饺子用的褐色的黑面,而我们这些城里的知识分子家庭即使在农村接受“再教育”的时候,却依然能时常吃上白面,尽管不多。如果要抱怨的话,农民们应该更有理由。
“*”中,我们家固然也受了许多的冲击,但是我们这些“被领导”,“被教育和改造”的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依然是作为“领导阶级”一员的农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看着我们这些来自城市,接受他们“再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的。作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我自己从小学开始,始终是在中国最好的学校中接受教育,并且是免费的。这中间当然有我自己的努力,但是根本上我是享受了当时的体制为我带来的天生的便利。
路在脚下: 我的成长故事(3)
或许你会说,当时农民所做的,也是被迫无奈之举,并非自愿,所以不必高看他们,这说明你太幼稚。是呀,农民们当时的所作所为,他们生活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体制使然。可是他们在被称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的时候,依然非常友善尊重地对待我们这些要接受他们的“再教育”,同时又享受比他们高得多的物质待遇的知识分子家庭成员。这不能不令我这个“被教育者”深受感动,永生不忘。
所以,我对于那些“干部”和知识分子等阶层发出的哀怨,有同情但是缺少共鸣。固然我没有必要矫情地为自己、自己的家庭和所属的阶层在当时的体制下所获得的特权而羞愧或忏悔,但是,农民们过年用的褐色的黑面,尽管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我心中的自怨自艾的毛病,却也足以在我成人的日子里,有效地压抑了我对各种不如意的抱怨。不论这不如意来自何方,是因为制度体制的原因,或是公司管理的不完善,还是因为某个领导,及其他个人。
这多少有点逆来顺受的味道。所以我一直评价自己是一个不太有出息的人。但是,这种逆来顺受,却让我能够努力静下心来,面对现实,在普通的生活当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而有了许多的感悟和长进。
其实,我们很难说哪一种生活态度就一定是好的或不好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正心甘情愿去接受自己选择的生活态度给自己带来的一切――好的以及不好的,你所希望的和不希望的结果。
后来懂了更多的历史之后,我理解了新中国那时的体制设置的根本原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这是经历了西方帝国主义上百年的欺辱以后,新中国领导人最强烈的愿望之一。1949年蒋介石把中国能搬走的财富大都运到了台湾,有人说那是中国近代最为贫穷的时刻。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积累和苏联的援助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中国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那黑褐色的面粉,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明。几十年来我们不断有大量的作品去歌颂两弹一星的壮举,可是在老一辈作家之后好像很少有人去为农民们为共和国快速实现工业化而做出的默默贡献花费笔墨。我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付出的血汗,承受的艰辛。
那褐色的黑面,时常地提醒我,要自觉地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接受所谓的“精英”、“贵族”之类的说法,以“高人一等”自居去傲视他人;并且它告诉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优势,去为那些普通人的平等、尊严和幸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固然可以指责别人造成了我们无数的不如意,但是,那两年的农村生活,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我每天吃的粮食,就是那些农民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而他们自己却无法充分享用的产出。他们正是我们所说的抽象的国家和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这些农民的汗水,让我永远也无法否认,是这个国家养育了我――尽管在我小的时候,吃得并不算好。
北京大学的潘维教授曾经说过:“是啊,认同祖国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那里面掺杂着无数个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委屈与失望。是啊,家很丑陋,但那是我们自己的家。”
回首往事,我能够在刚刚懂一点事情的时候,有机会在中国的农村生活了两年,我感到实在是一段非常宝贵和值得珍视的经历。
小学老师的教益
从农村回到城里,我继续上小学。那个时候还是“*”当中。尽管教育界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有许多后来认为非常荒唐的事情发生,可是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李秀云,却给了我非常有益的教诲。
李老师比我的父母要年轻,原来是在外地做水利工作。在我们家回城的时候,她刚刚结束两地分居,回到丈夫身边。我父母和她丈夫都在吉林工业大学工作,她则来到吉林工业大学的附属小学任教。
那个时候学校确实不太重视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