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校园到职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社会领域,只依靠逻辑分析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更稀少了,尽管逻辑分析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逻辑分析基本上是在一个层面中的特定领域展开的,它分析的是在同一个层面的一个领域中有着直接关联的现象,它无法超越自己的前提假设的层面和领域局限,不具有跨领域或层面的能力。比如在平面几何的假设下面,无论如何推理,都不会产生立体几何的定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宏观假设下展开的,所以无法推出微观物质运动的那些特有规律。到现在,科学界还在头疼怎样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揉在一起。量子力学里有一个“量子纠缠”现象。什么意思呢?
两个粒子,一旦进入纠缠状态的话,这两个粒子不管在空间上有多远的距离,它们之间的状态,永远有一种严格确定性的关系。这个现象相对论就很难理解。它们之间是怎样实现同步的?按照相对论来讲,任何同步都需要信号的传递,而信号的传递不能超过光速。量子纠缠不存在这个问题。完全是两个独立的粒子,但是它们俩之间永远能够保证绝对的即时同步,不管在空间上分开多远。到现在科学家们还是弄不明白这里面的矛盾如何解决。从这里也能看出,纯逻辑上“自洽”不是一个应该随便用来要求科学的条件。
因为逻辑演绎是在一个层面上基于某些假设前提展开的,所以它通常只能完善细节,而不能洞察本质,不能导致本质性的新发现。这是它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分析方法。
在哲学上,我们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不能只依靠逻辑分析。因为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穿透能力才行。
逻辑分析,确实是西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因此现代科学也诞生于西方。而中国人确实欠缺这种素养。我们对问题容易大而化之,虚而悬之,甚至不了了之。在今天,在我们已经接受西方科学超过了百年的时候,严谨缜密依然是我们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看今天中国的工业,我们可以非常快地仿制出一个东西,可是与原版相比,总是有差距;我们国家的工业,现在依然在工艺材料上严重滞后。这都是这种严谨缜密不足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出色的产品,工艺的完善,材料的改进,都需要点点滴滴的长期努力。不注重细节,不顽强深入钻研,就不可能设计出比较完美的工艺,创造出更好性能的材料,做出一流的产品。
所以,我总是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要很好地珍惜学习的机会,不只把各门功课学好,而且要争取培养出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系统地强迫性训练才能获得。到了社会上,是很难再提高的。因为逻辑的理性、严谨和缜密,是与人的天性相冲突的。我们的天性是感性的,而理性基本都是后天培训出来的。前面给大家分析中医和科学的问题,就是想帮助大家理解,严谨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让大家从中看看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逻辑分析是我们的弱点,所以要有意识地锻炼。它是西方的长项,可是它的局限也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很大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后面有机会再详细地分析一下。
辩证思考(1)
我们第二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辩证思考。这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强项,西方人的短板,尽管“辩证”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由于历史的传承,我们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辩证的思想。但是真正能够用好它,让它发挥重要作用,还是要下很大的工夫的。
辩证思考,其本质在于把研究对象放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观察和分析,发现它与其他不同层面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由此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而不是基于一套逻辑规则去演绎。辩证思考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而不像逻辑分析的对象那样,被静态地、清晰精确地界定,甚至被抽象成概念。辩证思考也会借助概念来进行,但是却不拘泥于概念的界定。比如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出现了100多次。但是,孔子并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不厌其烦地从各种实际情况出发,来对它进行立体多方位的分析与阐述。
所以,辩证思考注重的是真实动态过程。它也是跨层面的,因为在现实中,不同层面的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特征使得辩证思考比较难以把握。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你哭笑不得的“辩证思考”。辩证思考,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好有坏,然后就是没好没坏,没有是非对错,彼此没有分别了。很多人这样去分析问题,似乎非但如此,便不足以显示“宽容”与“豁达”。这样做,或者是类似东郭先生的无知,或者实际上是因为他自己有一个是非的判断,但是又知道理由不充分,便用这样的“辩证法”来混淆是非曲直。西方使用这种伎俩的人非常多,在他们的舆论宣传中很常见。这个风气现在也传到了中国。
“宽容”与“豁达”如果不以真理与正义为底线,而到了赞美谬误与纵容邪恶的地步,那就是混淆黑白,助纣为虐,或者是居心不良。
前面讲各种性格的时候,我一再强调不可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但是同时我还指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是有区别的,适合做不同的工作或职业。这才是辩证法。不能说每种性格各有长短,所以无所谓好坏,所以大家都彼此彼此,用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无所谓了。
辩证思考,是既要全面整体地看问题,又要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下具体地去分析,抓住特点和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而不是面面俱到、四面出击。
在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现在非常流行一种从西方传来的“辩证思考”。一些人专门在伟人或英雄身上找弱点,找不足;然后在那些民族败类身上挖掘可夸耀的表现。如果不能达到把伟人和英雄贬低为平常人甚至是恶棍,把民族败类升华为人民英雄的话,至少他们会争辩:“你看,他们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所以彼此彼此,没有高下之分”,以达到让流氓能够不受谴责地混迹于世间这个最低目的。
这叫诡辩术。诡辩术冒充辩证法行骗于世间,是许多心怀叵测,企图以真理、正义、良知、崇高和伟大来包装谎言,以邪恶、无耻、下流、猥琐,甚至以人性的名义去兜售*的人所采用的伎俩。这也是西方舆论宣传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假话说上千遍,虽然变不成真理,却足以蛊惑人心,蒙骗世人,从而达到混淆黑白,抹杀是非的目的。
辩证思考(2)
再讲两个例子,帮助大家来理解如何辩证地思考。
当我们谈论两件不同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我们应该找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区别来把握它们共性,这样才能抓住本质。比如说我们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我们谈论这两个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看不清楚这一点,它们就不是两个文化,而是一个文化了。之所以说它们是两个文化,一定是因为它们两个之间有根本不同的地方,让大家在实际中感受到它们确实不一样。
所以当我们认识两个不同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立足点首先应该看它们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去比较它俩之间的相同点。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武汉大学一个搞文化的人写的,讲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把中国和西方都讲了。我觉得他就没有抓住本质把问题讲清楚。从人类走出蒙昧,一直到基督教、佛教、孔子出现之前,此书认为这些文明走过的历程全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到那个时间,距今2500年前后,大家突然不一样了?不会凭空而来的呀。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再往前看,尽管那个时候的文明流传至今的文字记录很少,而且确实处于人类的婴儿阶段,但是那个时候一定是有不同的,否则不会走到后来大家彼此之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那当我们去看单个事物的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要把握的是什么?我们要把握的是其中不变的东西。中国文化之所以还叫中国文化,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在里边。当我们看一个事物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我们要用它不变的本质来把握它的变化。
看人也应该是这样。有的人就是变化莫测,没个准。你别着急,他一定有不变的东西,而那个不变的东西正决定了他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