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财富人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给每个人出钱置装,我记得每人做了两套西装,还有卡其布的牛仔裤,后来闹了一个笑话就是有些同学做完以后就在校园里面把这个牛仔裤穿上了,就是倒喇叭裤那种,在学校引起了一些波动,因为这样的话就更显特殊了。

叶蓉:这算不算奇装异服?

张达:对,所以后来在星期五,那个时候星期五下午的政治学习时老师专门提到这个问题,虽然国家出钱为你们做了这些衣服,但是这些衣服是希望你们到国外以后才穿的,希望不要在出国之前就穿上。闹过这样一些笑话。

叶蓉:我知道有关于流行歌曲的讨论就在那个时候开始了。

张达:对,当时正好是70年代末,刚刚开始有一些港台的流行歌曲,我记得那个时候讨论的比较多的就是邓丽君的一些歌,当时还定义为靡靡之音,有些歌曲像我记得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是带一些政治背景的,在复旦,同济都有黑板报上讨论这些歌是不是该听。

广场上的集会

叶蓉:当时,刚刚到那个城市以后适应生活和学习快吗?

张达:从生活上来讲因为我们当时都是20左右,甚至20不到的这么一个年龄,我们一起去的都还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从早到晚就是念书,中午在学校食堂吃午饭,晚饭就非常简单,偶尔学校也有提供晚餐在学校食堂,但是有的时候自己就会去下个面条,非常简单。惟一比较难过的就是周末,因为德国是一个宗教国家,星期天它所有的商店都是不开门的,当时的星期六也只是开到下午两点钟左右就都关门了。

叶蓉:那你们的周末是怎么安排的?

张达:因为只有星期六可以买一些食品,采购一些东西,当时大家约好说是不是每个星期六在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上大家聚一聚,交流一下,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六个同学,但不一定六个人都来,可能加一些其他的进修老师。但后来这个群体越来越大,有一次我记得突然那个星期六冒出来三十几个人,在一个广场上面突然冒出三十几个黄种人,很多德国人就问,你们是不是要游行啊,我说不是。因为很多人聚在一起,他们就觉得是要搞一个什么集会,从那以后大家说算了吧,我们还是寻找别的机会,别的时间,别的地点。

叶蓉:他们说德国人听张达博士打电话,他不会知道这是外国人,一个中国人。

张达:是的,已经发生过好几次,当时在做博士论文后期,因为需要跟一些化学药品供应商联系,打过去跟他们讲了一大通,我要买什么样的药品,我需要什么什么,最后他们说你留一个名字吧,我就报了我的张达,他说你再说一遍,我拼给他,他说你不是德国人,我说我不是德国人,他说我跟你说了半天以为你是德国人,可能我的口音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一点,所以能够以假乱真。

叶蓉:德国人给中国人的印象比较严谨刻板,甚至是死板,当然也会有一种日耳曼人的偏见,那您在接触这些德国人的时候感觉强烈吗?

张达:还是很强烈,他们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他们觉得很神秘,因为中国的文字语言、中国的历史他们知道的很少,而且没有这样的机会,哪怕是现在的信息交流这么发达,但他们可能还是带着一种自己特有的有色眼镜来看这些事情,这个我想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叶蓉:您在德国待了十年,从1980年到1990年,从年龄上是从您的20岁到30岁,这十年应该是人生当中最黄金的十年,您怎么看待您这十年的生活学习?

张达:这个十年对我来讲可能是一个整体世界观形成的一个阶段,我的很多的脾气、性格、作风也就是那个时候所形成的,相对来讲我很讲究准时,开会我不希望有任何人迟到,我不希望大家开会的时候还接听手机,因为假如有九个人坐在这里,另一个同事迟到3分钟,我的计算是他浪费了大家27分钟。我想这一些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德国的文化所带来的烙印,我很讲究逻辑性,讲话比较慢,思路要理清楚,要严谨,不大轻易答应别人,因为我认为我答应了就是一种承诺,既然已经承诺了我就应该做到,这可能是这个十年对我的一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达默克化工有限公司总裁(3)



最浪漫的事

叶蓉:您在德国生活了十年,在这个中间完成了您自己人生的一件大事,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

张达:1986年年初的时候我回上海,当时是我的硕士论文的结束,博士论文还没有开始,当时回到上海以后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认识我的太太。说很偶然的机会,因为同济大学跟达姆斯塔特大学是最早的中德姐妹学校,它有很多的学术交流人员的来往,所以当时达姆斯塔特也有很多同济大学去的老师,其中有一位就是化学系的陈老师,现在是我的岳母。

叶蓉:我懂您的意思,就是先认识岳母,再认识太太。

张达:从时间顺序上来讲是这样。我跟陈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包括也跟同济大学其他的一些老师,所以每次回国我都去学校看他们。记得我是一月中旬回到上海,二月底回德国,那个时间应该正好是学校放寒假的时候,所以可能是去学校碰不着她,就去了她家里,去了家里以后就认识了她的女儿,开始注意力的转移或者注意力的分散。

叶蓉:陈老师说,以前每次回来就看我一回,怎么这次回来老上我们家来看我了……

张达:那是后来的事情。

叶蓉:那后来您说您很快就回到了德国,那么之后联系是靠书信?

张达:对,全部靠书信,因为当时没有电话,更没有现在的Email,大家都是靠书信进行沟通交流。我1987年年底回国,当时说趁这个机会结婚吧,可能没有像现在这么正式吧,有没有正式向她求婚,现在都记不得了,但是回来因为时间很急,还闹了一个笑话,说她好像还差几个月没有到晚婚的年龄。

叶蓉:23,她很小就嫁给您了。

张达:可以这么说吧。她复旦大学毕业以后在同济大学工作,现在讲就是找关系跟他们解释,因为我说我不可能等到她满了23足岁我才来结婚,我现在回来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求求情,最后还是完成了。

结缘默克

叶蓉:人的命运有时候就像一个圈,你要怎么绕怎么走,他总会寻到一种特有的轨迹,我知道就在新加坡的工作当中,您跟您现在公司默克公司,是一家德国公司结缘了。

张达:离开新加坡前我也向我现在的默克公司投过应聘信,他们的回答是说请允许我们保留您的申请,我们目前没有适合的位置,但是请允许我们保留你的资料,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再跟你联系。到了新加坡以后大概四五个月,我收到了一封默克公司在日本的亚太地区总部的来信,当时就是亚太地区的总裁,我后来的老板,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我从德国总部拿到了一些你的材料,说你对进入工业界很感兴趣,希望跟你联系跟你见面。于是我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我很愿意,我们怎么见面,我在新加坡你在日本,他说我会安排去新加坡出差,到时候再跟你联系。又过了几个星期或者一两个月说请你几月几号到新加坡机场接某一个班机见他,他一坐下来就是两句话说,当时说的是德语,他说很高兴能够见到你,第二句话说我现在没有位置给你。

叶蓉:你没有觉得凉水一下子泼下来?

张达:我觉得好像又突然又不突然,因为他在所有的来信当中只是说想了解我的情况,所以去机场见他面的时候,我希望值也不是很高,也许是他开门见山的第二句话,我现在没有明确的位置给你,只是想跟你见见面聊一聊,反倒使我放松很多。又过了两三个月,他说我希望能够跟你见第二次面,同样又在飞机场,这次就比较明确,他说我希望大家有机会一起合作,但是默克公司在新加坡没有分公司怎么办。我说我现在有护照各方面的局限我只能待在新加坡,他还提到说有可能从新加坡去马来西亚工作,大家探讨了半天,第二次会谈也就这样不了了之。然后过了几天以后,这次便很快,他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你愿不愿意去别的地方,我说哪里叫别的地方,他说我们在澳大利亚有个分公司,你假如愿意的话,我希望安排你去澳大利亚工作,那我说行啊,他说我现在不能保证过多长时间,过一段时间你还是应该回到亚洲来工作,替默克,那我说,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